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スペース金融道

日本科幻小說家宮内悠介的作品。簡單來說,本書的敘事背景設定為一個人類移居宇宙的未來世界,但在這個世界中仍然存在貸款給個人的金融公司,而書中兩個主角便是任職於名為「新星金融」之公司的「二番街支社」(「二番街」被設定為人類最初移居成功的太陽系外行星),負責為該公司追討債務。以第一人稱敘事來講述故事的主角被其上司兼搭檔呼來喚去,而這名上司兼搭檔則曾任職於國家研究機關,從事「金融工学」的研究。
本書分成五個章節,每個章節有其個別獨立的事件,但全書通篇亦有其持續進展並在最後一章收束的情節。每個個別事件都是兩個主角向不同「人物」追討債務的過程,而作者天馬行空、毫無受限的想像便展現在,設計出這些被追討債務的特別「人物」以及追討債務過程所發生的特別「情境」上。
例如,作者虛構出一種人類科學家製造出來的植物,可以飛在空中進行光合作用來提供人類必要之氧氣,並改善人類移居星球的土壤品質,讓植物得以生長。這樣的植物逐漸進化而發展出智能,並要求人類對其進行光合作用的勞務提供對價。植物向主角任職的公司貸款,而公司認定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來賺錢所以具備還款的能力。主角任職的公司政策被設定為,從細菌到外星人,只要具備還款能力就可以提供貸款,而在這樣的設定下,作者自然可以發揮想像力,創造出在其虛構世界中會出現的各色特別「人物」。
書中一直不斷深入描寫的是名為「アンドロイド」的人形機器人,這個族群的生活被人類設定了三個限制條件,一是不能複製並移轉其人格,二是必須依據經驗主義行事,三是不能連接人類的網路。作者運用這些設定條件去發展出不同的故事橋段,例如為了逃避償還債務,「アンドロイド」違反條件,移轉人格並讓原來「軀體」死亡,而一個「アンドロイド」歷經農民、神父、革命家、沙漠拓荒者等職業,最後成為「二番街」政府的首相,他為了追求「アンドロイド」的真正自由,嘗試各種為人類社會貢獻並製造改變的可能。
作者塑造出「アンドロイドの母」的女性科學家角色,其投身「アンドロイド」的平權運動,並開發出讓「アンドロイド」可以與人類結合的裝置。最後,作者讓其虛構世界中的「アンドロイド」可以與人類甚至是其他物種結合並繁衍後代,並讓這個虛構世界變成一個不同族群可以更加融合的社會。
除去敘事結構有些鬆散,敘事枝節有點蔓生,部分敘述有點潦草,因而有時讓閱讀變得吃力外,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想像力,的確讓閱讀本書有了樂趣。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悪魔を憐れむ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匠千暁シリーズ」的短編小說集。雖然自己過去曾讀過幾本作者的其他系列作品或單發作品,但卻未曾接觸過本系列的作品,所以做為第一次的經驗以及半途闖入花園的不速之客,作者在各篇故事中點到、系列作品登場人物所涉及的過往事件,自己都只能當做是故事背景中不甚重要的雜音而予以忽略。
作者在本書的「あとがき」中說到,其並沒有認真做成年表,只是無計畫地發展出本系列作品,所以各事件之間的時序難免有所矛盾與混亂,而這次在本書中,其讓過往一直保持大學生身分的四名系列作品主要登場人物從學校畢業,並將幾名警察角色逐漸轉變成固定班底。從此或可看出,作者要透過本書將系列作品演進到下一個階段並重新統整系列作品的發展方向吧!
閱讀本書所收錄的四篇故事,可以感覺到一致性的風格:在模仿安樂椅偵探設定的狀況下,登場人物透過對話,檢證二手取得的案情相關資訊並反覆辯證各種可能假設來進行推理,最後為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案件事實導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作者熟練地操作這樣的敘事形式來發揮其設計本格推理謎團的才華,在不追求案件事實的現實意涵、亦不試圖透過為案件事實拉開背後景深來延伸讀者省思空間的情況下,作者就是單純地給讀者一個謎團以及一個在故事設定框架中不能說是不合理的解釋,而讀者就是單純地享受閱讀登場人物間反覆辯證的對話以及透過對話所建構出的迂迴翻轉敘事,頂多偶爾在主角為登場人物增色的小軼事情節中,感受作者書寫荒謬黑色幽默的另一面。
對自己來說,為了精煉出本格推理的元素,作者捨棄了故事的現實感與日常感,而透過故事背景的框限,將其實很極端或偏差的狀況形塑成合理的結果。例如,在《無間呪縛》中,案件相關人士都被某種自己先入為主所虛構出的執念所束縛,甚至影響到其行動邏輯,而雖然這樣心理狀況並非毫無可能,但是如果不是在這篇故事的敘事氛圍中,用這樣的說法來解釋謎團事件發生的原因,還是會讓人有所質疑。《意匠の切断》裡犯人犯案的動機,如果不是這篇故事在案情設計上已加入相當乖離現實的變異性,則最後作者透過登場人物所拋出的解釋其實不太能讓人信服。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2016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在fiction類的winner。
雖然時空背景與故事情節都相差甚遠,但是在閱讀本書後段故事的時候,自己會一直想起並想比較很多年前所讀過、Barry Unsworth獲得the Booker Prize的〈Sacred Hunger〉。之所以讓自己產生聯想的原因是,兩者都描繪了一個黑奴的應許之地,也同樣地被殘酷的外來暴力所摧毀;只是本書的應許之地有著更多烏托邦的美好,誠如主角所言,「In her Georgia misery, she has pictured freedom, and it had not looked like this. Freedom was a community laboring for something lovely and rare」,但是Barry Unsworth所構築的應許之地卻有著拘限烏托邦理想實現的人性卑劣。前者是主角的救贖,是美國的黑人嘗試逃離奴隸制度所製造出的安身立命之所,後者則是因為意外而演進出來的文化種族融合,是嘗試落實政治理念的試驗場域,卻不免面對現實無法逃避的壓力與條件限制。兩者的切入點、置重點與深度均不相同,但是都讓自己省思「美好的社會」這件事,是無法忽略來自外在的威脅以及存在於內部的壓力。
本書講述一個女性黑奴嘗試逃出奴隸制度的歷程,過程中她遭逢各種可能的命運,包括表面上給予自由、卻更殘酷地讓人不孕的白人們(主角是如此省思這件事:「Because that's what you do when you take away someone's babies - steal their future. Torture them as much as you can when they are on this earth, then take away the hope that one day their people will have it better」),躲在善心白人所提供的封閉避難所中,最後害得白人必須遭受社區的殘酷制裁,以及被逃跑黑奴獵人抓到,卻在被送回原來主人的路上被搭救與透過己力奮力脫逃等。主角從各種狀況中一一脫出,最後走過一條具象徵意義的地道,從出口只是一點光亮到搭上一個老黑人所駕駛的馬車,此時主角如是想著,「She wondered where he escaped from, how bad it was, and how far he traveled before he put it behind him」,這是主角對眼前老黑人的疑問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思考。
主角的外祖母被白人綁架,在拍賣會上與其他親人被不同買方買下而搭上不同的船,外祖母被送到美國來且再也沒有機會見上自己的親人一面,在不知道自己親人所搭上的船因為感染瘟疫而被全船焚毀的情況下,想像著自己的親人在美國北方為比較親切的主人工作而有著更好的待遇與生活。主角的母親在主角年幼時丟下主角逃離自己被奴役的農場,主角對於母親有著許多質疑甚至怨懟,同時也想像著母親的各種可能際遇,但是孰不知母親其實沒有辦法逃離農場太遠,在渡過湍急溪流時因不諳水性而慘遭溺斃。不能知道真相的現實或許讓自己當前的現實可以更容易被應付,因為想像的美好,讓自己以為命運可以有比較不殘酷的安排。
作者時而告訴讀者,社會現實殘酷的是其分類體系以及其所貼標籤的意義:「In death the negro bacame a human being. Only then was he the white man's equal」、「All men was created equal, unless we decide you are not a man」。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バチカン奇跡調査官 楽園の十字架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藤木稟「バチカン奇跡調査官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之所以會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在amazon.co.jp網站上讀者對本書的評價平均有4.5顆星(即使只有三則評價),自己想像本書內容應該是為獵奇事件或怪異現象找出合理解釋這類型的故事,以及自己想嘗試開發出可以持續關注之系列作品等原因。
如果忽略本書走漫畫美形風格之封面所可能帶來的誤導,而將本書當成以異國風情與神秘現象為題材的推理小說的話,則雖然不可避免地,要為過於光怪陸離的事件找出合乎科學或常理的解釋,以及要通俗淺顯地描繪不同社會文化來做為故事背景,往往都會讓人感覺有些膚淺甚至幼稚,但是本書對自己來說是有脫離輕小說的層次,而具備比較嚴肅認真的質感。
主角是個年輕英俊的日本裔神父,任職於梵蒂岡教廷,負責調查各地所呈報的奇蹟事件,判斷其真偽來決定是否應認列為神蹟。其搭檔則為同樣負責調查奇蹟事件的義大利神父。很明顯地,設定這樣的人物組合是沒有要嘗試跳脫福爾摩斯與華生組合的窠臼,而調查奇蹟事件這樣的「職業」設定,也難免給人過於與現實脫節的感覺。前述種種的元素,讓自己對系列作品感覺有種先天不足的缺憾感,就是不論個別故事的深度或質感如何,這個系列作品就好像還是被框在帶著強烈漫畫風的輕小說格局之中。
本書的故事是在敘述,兩名主角因被指派任務而來到海地,在因緣際會下搭上了航行到美國邁阿密的豪華遊輪,並在途中目睹了海面上浮現巨大白色十字架的奇蹟事件。在主角決定著手調查前述奇蹟之發生是否有合乎科學或常理的解釋時,船上發生了海地人被殺害的事件,並且疑似為巫毒教的精靈所為,而潛入船上的美國CIA探員,則表明身分並說出其正在追查海地恐怖組織的動向。之後又有一名海地女性在派對場合中,眾目睽睽下狀似精神錯亂地引火上身後身亡,而在魔術秀中,看似被隨機選上參與表演的CIA探員,在表演後也失去蹤影,最後被主角推理出應已在魔術秀中被殺害。這樣在封閉遊輪上發生殺人事件的基本情節設定,是很典型的本格推理。
不過,作者並沒有僅滿足於寫出一本帶著漫畫風格與異國風情的本格推理小說,其企圖心更加強大。作者選擇海地做為故事背景之一環,就是嘗試加入更多的歷史文化、政經社會與國際情勢等元素來豐厚故事的內容。例如,作者透過主角陳述了海地的歷史、社會政經情勢以及與美國間複雜的政治糾葛,雖然很難不讓人感覺是刻意賣弄知識,但是作者嘗試為故事增添一些知識性色彩,藉以拓展故事的格局,其效果還是相當正面的。
神父不是警察,雖然有過人的推理能力,但是其在懲罰惡行與伸張正義上其實無能為力的。作者讓主角可以推理出所有事件的概略全貌,但是並沒有追查出背後真正黑手以及更深層的陰謀。如果事件背後的黑幕是勾結在更複雜強大的政經力量上,那麼兩個可以說是只是路過的「天真無邪」神父,即使有豐富的知識與敏銳的洞察力,但也是只能在真相的門外徘徊,窺見一部分的真實,卻無法改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