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離群索居的驅力

為什麼要連續兩天同朋友見面?這樣被問的自己其實想說,我是真的浪費了兩天可以做些事情的休假,但是我很不想變成完全離群索居的穴居人。
已經沒有什麼朋友了。沒有可以與人共同活動的興趣,自己想聊的事物通常都是別人覺得索然無味的東西,自己的生活經驗逐漸封閉,和別人或社會主流的漸行漸遠已是無法掩飾的昭然若揭。
勉強還能聊上些什麼的朋友,自然還是要維繫一定的關係,不然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雖然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或問題,但總覺得這樣還是太過病態。
閱讀、電視劇與日本流行音樂,幾乎沒有什麼對象可以交換心得;現代人的生活似乎是休閒與享樂重於一切,尋找人生意義、觀察社會現實好像是很過時的事。
自己彷彿是魏晉時代的人,只愛清談也只能清談;沒有太多與物質相關的生活經驗(吃喝玩樂或者累積經濟實力),只有一些無用的知識與想法,很難與人共鳴。
想走入人群也不可得,但卻也不想就這樣把自己完全放逐;再勉強還是要盡量社會化。
但是自己還能撐多久、裝多久呢?好像已經看到自己完全遺世孤立的那番景象,那個獨立蒼茫自詠詩的寂寥背影。

Man Gone Down

今年都柏林IMPAC國際文學獎入圍作,但是卻是相當令人失望的作品。
可能是自己最近也不是對生活很積極,茫然迷失的情緒帶來相當負面的影響,所以在閱讀這本小說時總是很不能專心,部分情節都只是囫圇吞棗,完全沒有消化。
但是這本小說的題材其實無太大新意。第一人稱的敘事者身為一個與白人女性結婚的黑人,曾經被期待可以達到社會流動、晉身上層社會,到頭來卻是一事無成,瀕臨破產,過去與當下事件的交錯,敘事者回憶與價值觀的混雜,其實讀來很平淡無奇,沒有太多的觸動。
敘事者的掙扎其實很被動無力,感覺上整個故事就是疲乏軟弱,對自己來說是必須硬撐的閱讀經驗。
好事不過三,一個月讀不到三本好小說。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看不見貧窮

朋友轉寄來一篇文章,在討論所謂的代理父母現象:外傭、課輔安親班、電腦等取代了父母的教育功能,讓現在的小孩被過度伺候與保護,行為能力降低同時更可能出現偏差。
但是這只是城市裡的有錢人家,外傭、課輔安親班、電腦可都不是什麼便宜的東西;還有許多小孩比這些學習能力出問題、眼高手低不會自理生活、行為偏差的有錢小孩,生活得更貧苦、條件更差。
其實那些所謂被代理父母教養的小孩,不過就是些被寵壞的小孩;有些小孩也是被代理父母所教養(隔代教養甚至是自力更生),但是他們的問題誰來關心呢?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到日本社會長期忽略貧窮現象,讓自己想起有個日本朋友告訴自己,日本是個均富的國家、貧富差距沒有歐洲大。這是事實嗎?不敢妄下斷言,但是至少在台灣,可以活在以外傭、課輔安親班、電腦等所構築之環境中的小孩,絕不是最大多數。
貧窮不易被看見,那社會良心也就不容易被發展出來。如果小孩被寵到出問題,那是咎由自取;但是那些沒有資源的小孩,或許才應該有更多社會的關懷吧!

慘敗的經濟草莓

昨天的敗犬女王有這樣的橋段:男女主角買書櫃,還是學生的男主角想逞強買下2萬多、女主角第一眼看上的書櫃,但是女主角最後還是自己出錢買了個近3千塊的次級品。
我雖然也工作了一點時間(當然完全不是事業有成),年齡當然也比劇中男主角大很多(甚至比女主角都大上幾歲),但是我也買不起2萬多的書櫃,至少是沒有這麼多的可支配現金。
CD的訂購清單已經排到7月底,小說想買的遠比看得完的多,每個月這些開銷再加上一些聲色犬馬的娛樂開銷,儲蓄是離自己的生活現實越來越遠。
沒有愛情、沒有婚姻、沒有恆產、沒有積蓄、沒有朋友,自己這樣的人生真是慘敗。
又已經老大不小了,要說自己是草莓,大概也只有經濟能力了。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捲鋪蓋還是把鋪蓋攤開來?

一直這樣看不慣別人的懶散與不負責任也不是辦法。自己雖然有興趣,但是在工作上一直被這樣的負面情緒干擾,對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是該捲鋪蓋走人嗎?但是自己又能去哪裡呢?就像走進了單行的巷弄,沒有空間迴轉也不能逆向回頭,之前曾經有過的可能,現在都好像漸行漸遠。
是該攤開鋪蓋、兩手一攤躺著休息、學習別人的自私與散慢嗎?做不來的,那種不求長進的生活,只會讓自己更嫌惡自己。
所以在還沒有想出解決方法前,這種苦命又累積怨懟不滿的生活,還是得繼續下去。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Olive Kitteridge

2009年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本來沒有抱很高期待,卻是意外的佳作。
平緩收斂的筆調讓情節的戲劇性被壓抑在可控制的範圍,深沉的情緒波瀾與人生的無奈便成了讀者閱讀之後的餘韻,必須由讀者自行感受與消化。
結構上呈現以主角居住地為中心、環繞她關係或深或淺之人物的個別故事集結,然而其實還是一本述說主角Olive Kitteridge故事的小說。
人生因為別人生命獨立性所衍生的無可奈何,控制與強求都無法矯正的必然落空之期待,除了愛著或至少接受當下的自己外、別無辦法面對的失落與殘缺,呈現出這些命題的整本小說,其基調是冷靜而理性的,雖然其中有許多故事所涉及的是失控的情緒、偏離正軌的人生、意外、傷害以及無法倖免的必然痛苦。
真的必須說,這是一本很對我胃口的好小說。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33分探偵

花了一些心力終於取得這部日劇最新四集之盜版DVD,也很性急地顧不得今天上班精神不濟、昨夜就一口氣把它看完。
窠臼已經顯現,慣例的橋段玩多了就開始失去其趣味;雖然編導還是很盡力變出小花樣,但是還是無法逃脫慣例模式已經形成的問題。
但是荒謬至極的推理與時而出現的嘲諷其他日本流行文化(キイナ和ガリレオ的橋段都蠻有趣的),還是本劇相當核心的賣點,這次的內容也都還是相當到位。
這種風格的日劇,天馬行空的荒誕不經背後卻有許多元素組合的精心設計,的確很對本人的口味。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The Archivist's Story

都柏林IMPAC國際文學獎的shortlister,故事背景是二次大戰德國入侵波蘭前後的莫斯科,襯托著史達林的威權統治…
原本擔心這會是個老套的故事,但是讀完以後意外地發現自己相當喜歡這本書,因為它不是戲劇性且災難性地去呈現那個時代的荒謬與殘暴,而是平淡低沉地去呈現跨越時空的人性無奈與孤獨。
除了主角試圖保存原應被銷毀的小說原稿而必須面對恐怖統治之情緒這條故事線外,意外致死的老婆、分開住且有失智徵兆的母親、鄰居獨居而身亡的老人,這都是現代也會看到的human drama,在與當時的歷史時空交相輻輳後,有了種更淒涼無奈但也更平凡無奇的微妙氛圍。
作者簡單樸實的白描筆法,卻透露出讓自己被深切感染的無奈孤寂感,幾個場景的描寫有電影運鏡拉長鏡的餘韻式意境,可說是相當不錯的文字技法。
總之,這是一本自己很喜歡的小說,因為自己很有共鳴。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The Lazarus Project

雖然有令人驚豔與深思的片段,但整合起來卻很鬆散無力。
故事第一人稱敘事者很自戀而鑽牛角尖地不斷擺弄其無所依恃的漂泊感,但是看來卻很為賦新辭強說愁,其攝影師中學友人的角色,一整個平板而模糊。
平行進行的Lazarus故事,只有Olga的部份處理得較為細膩,也可以說是整本小說中最成功之情節。
不過小說中人會以編寫與敘說故事的方式來加工並逃避現實,對比現實中較為「成功」者務實而實事求是的傾向,這點是很有趣的觀察。
一小則一小則的故事,反倒是整本小說的吸睛之處;至於整個故事本身,無所意義的平行結構,故事主角的故作憂鬱,本人覺得是甚為失敗的。不能說是本難看的小說,只能說是本只有片段好看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