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民王 シベリアの陰謀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擴散迅速、尚無疫苗可用於預防接種、亦尚無藥物可有效治療發病症狀的外來病毒入侵日本為題材,描寫誇張但具戲劇張力的商業陰謀,因為社會結構不安定所以容易被煽動的群眾,以及在面對似是而非之謬論時總是顯得很脆弱的民主政治,本書故事或許可以說是,作者對當前受到疫情衝擊而產生劇變之社會現實,所做出的觀察、批判、嘲諷與省思。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作者只是在跟隨潮流,畢竟在疫情發生後,選擇創作跟疫情有關的故事好像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一股風潮。然而,雖然或許作者因為選擇讓敘事節奏流暢明快而將敘事內容簡化,因為選擇讓敘事情節容易被理解且具備高潮迭起的戲劇效果,而讓部分敘事內容過於浮誇,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展現出的眼界與觀點,對自己來說還是證明了,作者是一個能寫出有趣的通俗娛樂小說,且偶爾還能在其中點綴一些社會批判與人性觀察的實力派作家。

當社會因為人類面對病毒的無能為力而陷入恐慌與混亂時,治理眾人之事的政治自然也就不可能還能維持穩定運作,特別是當激化矛盾對立已經成為參與當代政治活動的人所必定會操作或一定會面對的策略時,像疫情這樣沒有明確有用之對策可以被用來因應的重大社會危機,就很容易被用來挑撥對立甚至是仇恨,以及讓反對或異議變得很情緒化而少了可理性溝通討論的空間。

於是不管執政者所做決策正確與否,或者在不同價值的取捨之間是否有取得平衡,反對者就是一味地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也不管自己的各項主張是否有一致的邏輯或是否存在矛盾衝突。或許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對生活有些不滿或怨懟,但是當人對這些不滿或怨懟少了一些省思或審視,而只是草率地想要找到可以怪罪的對象時,人的不滿或怨懟便不能成為推動社會轉變或進步的動力,而只會成為讓社會被仇視與憤怒撕裂的負面能量,因為此時人不再為自己的不滿找出真正成因,也不再嘗試解改變讓自己不滿的現況,而只是攻擊跟自己立場對立的人,將所有的問題歸咎在因為有這些跟自己立場對立的人存在。

本書故事描述或許有些浮誇與過分簡化的政治鬥爭,雖然放到現實中檢視會感覺有點荒謬或天真,但卻也很偶然或湊巧地對應到當前自己所身處社會的部分政治現實。因為仇視當前執政者,所以容易被想要爭奪權力的在野陣營所煽動,把所看到或遭遇到的問題都認為是執政者所造成,對於所有政策都為反對而反對。支持執政者的人,因為找不到與反對者之間可以用來建立溝通橋樑的共通立場,所以變得也只能採取對抗姿態,甚至被激怒而採取不理性或有失公允的手段。當然執政者不會都是對的,甚至有很多地方應該被質疑或挑戰,但是只是對著立場對立的人叫囂與謾罵,並不能得出更好的公共政策。只是,在本書故事中,最後有擔當的政治領袖會站出來面對憤怒到失去理智的群眾,用義正辭嚴的演說來化解民主政治所遭遇的危機,但是在現實中,對立的立場不再持續偏激化,或者那些為了一己之私而煽動仇恨的政客可以稍微收斂一些等,好像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而在本書故事中人們的不理性是因為感染了病毒,或許是作者用一個荒謬的想像來逃避自己對人性的悲觀吧!

至於會讓人凶惡化的病毒是刻意被引進,其從被散布到人群中到市面上出現對其感染者有顯著療效的產品,其實都是黑心企業想要牟取暴利的陰謀,這樣的敘事橋段就只是作者創作出來製造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的工具或手段,或許就也不用深究。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嗤う淑女 二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根據出版社網站所刊載的「内容紹介」,本書是作者所創作之「ダークヒロイン・ミステリー」的第三部作品,而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悪女」們也曾在過往作品中登場,只是自己並未讀過這些過往作品,所以閱讀本書故事是與「悪女」們的初次見面。或許是因為「悪女」們的過去,也就是涉入犯罪行為的來龍去脈,已經在過往作品中被闡述過,所以在本書故事中,其為何會為了要謀殺特定人,大費周章地採取類似恐怖攻擊之行動,進而導致許多毫無關係的人員傷亡,就好像可以不用被說明,而事件相關細節也不需要被一一敘述。然而,即使在推理小說的世界裡正義不一定會被伸張,凶手也不一定非得被繩之以法,但是本書故事沒有把犯罪動機說明清楚,對於犯案過程的描述太過粗略,以及將警方的辦案過程描繪成被凶手玩弄於股掌之間,只能像是無頭蒼蠅般地,雖然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卻只是徒勞無功等,都會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只是虎頭蛇尾,創作的企圖心強烈卻沒有認真踏實地執行。

本書故事的每一章均敘述一起事件,而凶手在每起事件現場所刻意留下的線索,是要引導警方將所有事件視為連續犯案,但也同時是要誤導警方的辦案方向。身為女性的主謀利用在服刑期間脫逃的女子,教唆該女子為其實行犯罪之行為,包括在一場同學會中下毒意圖謀殺所有出席活動的人,在遊覽車上放置炸彈殺害所有參與旅遊行程的人,引發火災將一間學校的校舍燒燬並導致侵入該校舍的人員身亡,設置炸彈讓當時在同一間健身房中的人員幾乎全數身亡等。

警方被主謀的故布疑陣所誤導,認為所有事件都是實行犯罪行為的女子一人所為,所以一直無法釐清犯罪動機或女子與被害人間的關係,也無法掌握女子行蹤或解讀女子的行為模式。因為曾替女子辯護之律師(作者另一系列作品的主角)的「提醒」,警方意識到可能有教唆犯存在,而在毫無抽絲剝繭之推理過程的情況下,有警察識破主謀的故布疑陣,指出其身分以及其真正想要殺害的目標人物。即便如此,本書故事結局只有描述教唆犯與正犯間的「對決」,兩人在都打算要背叛對方的情況下分道揚鑣,卻沒有就事件本身闡述出更多的細節。作者在一開始讓犯罪事件的犧牲者多達兩位數,並暗示凶手的犯罪動機並不單純,但是卻沒有在結局處好好收束伏筆,便讓本書故事讓自己讀來感覺是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

不論是教唆犯或正犯,兩名「悪女」的性格特質、思考邏輯、情感或想法,都沒有在本書故事中被好好描繪或闡述,好像兩人就是異於常人,殺人不眨眼,對於犯罪不會有任何罪惡感,有資源可以而且沒有其他選擇地只會用很凶惡與誇張的手法來犯罪。在沒有對兩人日常生活有太多著墨的情況下,本書故事所描述的犯罪事件只是讓沒有被說明緣由的惡意,展現在比例毫不相當的激進行動中,如此只會讓人讀來感覺虛妄而荒謬,更遑論讓人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投射情感或有所省思。

作者以擅長設計敘事情節翻轉著稱。然而,在閱讀本書故事的過程中,雖然一直期待看到作者會如何用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展開來製造出敘事的起伏轉折,卻在讀到結局時感到期待落空的莫大沮喪感與憤怒感。作者只是一再地書寫出凶惡而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一直吊著讀者的胃口,最後卻沒有辦法將所鋪陳出的敘事軸線好好收束,而用一種對自己來說是不負責任的方式為本書故事劃下句點。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倒産続きの彼女

日本推理小說家新川帆立的作品,為其在獲得2021年「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大賞」後所發表的第一作。不得不說本書應該是作者想要乘勝追擊、複製成功經驗的產物,因為不僅前作主角在本書故事中再度登場且戲份還算不少,本書故事主角同樣也是一名女律師,雖然其角色形象設定與前作主角有所不同。不過本書故事並不能說是延續前作,甚至也很難說本書跟前作是同一系列的作品,因為本書與前作在故事情節上可以說是各自獨立,沒有什麼關聯。或許應該說,作者創作本書的策略是要複製前作成功的題材選擇,但是又要不受限於前作框架,自由地創作出全新的故事情節。只是前述策略是否成功,對自己來說是個答案模稜兩可的問題,因為或許作者在得獎後太想要證明自己,所以沒有好好構思出結構縝密的敘事情節,便急著發表新作品,但卻又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想像力,寫出一些有趣的觀察或省思來填補敘事情節的鬆散或疏漏。

如果有一群心懷不軌的惡黨,為了榨取資源或牟取利益,利用心存怨懟或貪圖錢財的人,為一家公司設下圈套或在其內部搞七捻三,讓其經營陷入困境並因而破產,則這樣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該公司時運不濟、但實際上卻是因為有人蓄意搞鬼所導致的公司倒閉,是否有人可以看出並揭穿其背後所存在的陰謀?一封匿名檢舉信,告發在即將破產的一家公司中有一名女性員工,其每到一家公司任職,那家公司沒過多久就會在經營上出現問題並進而倒閉。本書故事主角被派去調查前述告發內容是否屬實,以及若屬實則這樣的事情是如何被辦到,而這樣的因緣際會讓主角被捲入了前述惡黨的陰謀中,甚至有人因而喪命或被攻擊而受傷。

前述發想不得不說是出自豐富的想像力,雖然有點天馬行空與不切實際,但仍不失新鮮與有趣。只是作者並不能說是有很妥善地將前述發想發展成節奏流暢、結構縝密的敘事情節。作者所鋪陳出的故事有太多留白與說明不夠清楚的地方,所以讓在故事中被敘述的謎團事件不夠懸疑,情節開展不夠曲折起伏,而謎團背後真相也好像都可以被預想得到。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把本書界定為一本推理小說,則其表現只能說有點平庸。

不過,本書故事有趣的地方或許不在於敘述一名員工如何把公司搞到破產,也不在於描繪出一個神秘組織如何透過迫使公司倒閉來獲取利益。作者筆下的本書故事主角,其父母因為所經營的公司倒閉而自殺,希望能用保險金來清償債務,而這樣的行為讓主角只能跟祖母相依為命,過著經濟拮据的生活。主角努力讓自己成為律師並進入大型律師事務所工作,但是家庭經濟狀況跟自己有明顯差異的前輩律師,卻讓自己深深感受到命運對自己有多不公平。無法阻止自己活在不斷的比較裡,並依據自己衡量他人的標準來羨慕與嫉妒某些人,同時也瞧不起另一些人。或許這就是人在無法追求到讓自己滿足的自我實現時,所需要面對到的矛盾與掙扎吧!

本書故事言及「醜いアヒルの子の定理」並藉此提醒讀者,用來比較個體間相似或差異的特徵,其實有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並會因此導出不同的結果,而會導出特定的結果,其實是因為所進行的比較是依據從特定價值出發所選擇的特定特徵,而此時就會有其他的特徵被排除在外。或許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需要去區別與分類,但是至少人可以學習去意識到,這樣的區別與分類不是客觀、必然或絕對的,而是可以被審視、變動與挑戰的。或許自己和其他人並沒有自己所想像的不同或相同,個體的自由應該是體現在,可以選擇與調整自己所想要的相同與不同。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ムショぼけ

日本小說家沖田臥竜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看了改編本書故事所拍成的電視劇,並得知作者曾經是黑道分子,便開始好奇,某程度可以說是以過往經歷做為賣點的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文字風格來述說黑道分子入監服刑後出獄的故事,而電視劇的浮誇、戲謔與嘲諷等喜劇調性,是否是從本書故事中轉化出來。

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因為有電視劇工作人員們發揮創意,所以在本書故事被轉化成不同型態的表現形式後,就也像是脫胎換骨般地有了不同的風貌。即使廣告說本書在上市前就已被決定要改編成電視劇,而電視劇的情節展開也相當程度保留原著故事內容而沒有大幅刪改,但在電視劇中被增加而在原著中沒有的情節橋段,例如出獄後的主角一直會在自己的妄想中與曾經看管自己的監所管理員對話,然後被對方的冷嘲熱諷刺中痛處等,卻是修補了原著故事的瑕疵,增加了敘事的趣味性、厚度與溫度。或許應該這麼說,電視劇將本書故事改編成色彩更為鮮豔、層次更為豐富的喜劇,但卻還是保留了本書故事對人性情感的描繪,且增加了前述描繪的深度與細膩度。

對自己來說,本書作者或許只能算是「業餘」的作家,因為其說故事的功力還不夠深厚,而其所能採取、讓讀者感覺其所寫故事有趣的方法,就只有靠選擇其他人沒辦法寫的題材。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不夠嚴謹,敘事節奏有時拖泥帶水、有時卻又突如其來地加速。作者對於人物形象與性格的描繪,只有點出該人物因為被設定之背景經歷而被預想會具有的特質,以及其比較表面的情緒反應或其比較直接線性的思考模式,但卻沒有更深入地去探究,該人物會觸動讀者不同感受或進一步省思的幽微或細膩情感。或許可以說,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人物都是單純善良,或者只是有點自私卑鄙,但不是奸詐狡猾或窮凶極惡。然而如果在一篇故事中登場的人物,彼此之間不會因為性格差異或認知不同而激出火花,甚至引發衝突,那麼這樣一篇大多數登場人物都很單純善良的故事,可能也會是一篇平庸而膚淺的故事。

不過,因為作者選擇了別人可能寫不出來的題材,所以其所述說的故事還是會有一些敘事橋段是會讀來讓人感覺有趣或有所啟發的。舉例來說,可能因為較難進行喜劇化的改編,所以在電視劇中沒有被拍攝出來的橋段,即主角母親在要去接自己服刑14年後出獄的兒子前,所回憶到的過往點滴以及所發出的感嘆與怨懟,就是讓自己讀來會有所想像與共感的橋段。在看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後,最後會願意接納曾經犯下愚蠢過錯的人,並背負起照顧這個人的責任,或許還是只有這個人的父母才能辦得到。

曾經是主角在黑道幫派裡的大哥,也是在主角入監服刑後前往探視並告知主角已經被逐出幫派的人,在幫派解散後變成經營拆除工程公司的普通人,曾經的好勇鬥狠變成卑鄙猥瑣。這個曾經是主角大哥的人一度僱用主角卻沒過幾天後就將其資遣,後來因為酒駕而必須入監服刑,但是其卻可以無恥地請託前來探視的主角幫忙去討債,甚至不打算支付主角任何的費用。前述人物或許體現了真小人自私而現實的性格,其可以毫不考慮他人立場,把握所有可能利用他人的機會,這或許也是一種「真誠」,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