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能面検事の死闘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講述一個鐵面無私到面部毫無表情、剛正不阿到完全不替他人留任何情面的檢察官,面對震驚社會的重大案件,如何不受事物表象所迷惑,而能讓真相水落石出。作者最近所出版的另一部作品,其故事也是在講述,凶手基於某種偏執的信念,而在一次行動中殺害超過五個人。因此當自己讀到,本書故事一開始描述,因為生在面臨就業冰河期之世代而有相對剝奪感的凶手,在繁忙的車站前隨機殺害,包括一名兒童在內的七個人時,就不免擔心,作者又會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虎頭蛇尾。一開始作者好像要針砭時弊、探討嚴肅的社會公義課題,但是到最後,為了要讓讀者大吃一驚,就會有點勉強地,以僅數頁之篇幅,找一個在整體敘事中存在感薄弱的登場人物,讓其基於相當個人的理由,成為隱身在整起事件幕後但操縱著一切的藏鏡人。

而如果僅比較其最近兩部作品,則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設計的意想不到結局,或許在敘事情節轉折上有比較不牽強一些。為了替戀人復仇與擔心司法會讓凶手逃過死刑,身分不明的犯人向檢察署發動炸彈攻擊,聲稱其是認同凶手主張,並訴求檢調單位將凶手無罪釋放。而這樣旨在混淆視聽的行動,一方面煽動出不少支持或認同凶手主張的言論,另一方面則讓警方將有限警力分散去駐守各機關,進而減少押解凶手的警力,讓犯人可以藉機協助凶手脫逃後再將之殺害。

然而,犯人這樣大費周章,甚至不惜殃及無辜,為的還是要逃避其對凶手動用私刑的罪責。但是其又利用其是警務人員的身分,盜取已被扣押之凶手作案用凶刀,並用該把凶刀來殺害凶手,進而留下線索,讓身為檢察官的主角可以有證據來證明其涉案。存在於前述行動間的矛盾,或許不能僅以犯人心思複雜混亂為由就能解釋得通。對自己來說,即使本書故事的意想不到結局比較不牽強,但是只能說是巧合的牽連,即逮捕凶手的警察是其中一名受害人的戀人,以及策劃用許多煙霧彈來掩蓋真正犯案動機與犯行的迂迴,都還是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而犧牲掉敘事情節展開的合情合理。

即使凶手是遭逢就業冰河期之世代,深刻體會社會現實的不公不義,但是如此便選擇以奪去他人幸福之方式來宣洩不滿,其中或許還是有需要闡釋的環節。作者所構思出的緣由是,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凶手父親,對於凶手的謀職不順遂,以貶抑其存在價值的人身攻擊方式,對凶手施加殘暴的言語暴力,進而讓凶手將其所受到的暴力對待,轉化成憤怒與怨懟,並禍及數名無辜的受害人。

生不逢時,親ガチャ的運氣糟糕透頂,社會資源分配的兩極化與落差懸殊,或許是許多社會不幸事件的起源,但是社會結構扭曲、社會階級對立難以消弭,與暴力犯罪行為的發生,兩者之間雖然存在關聯性,卻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即使要人隨遇而安、甚至是安貧樂道,可能是讓人放棄抗爭、不去關注社會現實結構性問題的助眠藥物,但是這個社會總還是會存在一絲希望是,人可以透過努力來帶出一點點社會流動的動力。一再把責任放到別人身上,要整體社會解決己身所遭遇的問題,或許只是複製眼前的社會現實,看似翻轉了什麼,但其實是把訴諸暴力之加害人的不幸轉嫁給受害人,而無法真正解構與重組,權力與資源不對等的社會結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想要與可以過日子的方式,包容彼此而和平共處,而不是抱持著一有機會就要肅清異己的零容忍價值觀,你爭我奪且互不相讓,或許這個社會才會有改變的可能。

在當代社會中,資訊爆炸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過多的資訊卻沒有讓人看得更廣與更遠,反而是更故步自封於同溫層內而冥頑不靈。即使被說成是遭遇就業冰河期的世代,但每個人各有不同際遇與選擇,或許如主角所言,不應被一概而論。不管是貼人標籤或自貼標籤,都只是在簡化問題,而無助於找出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