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魔女と過ごした七日間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先前讀過系列作品的第一部,當時的讀後感應該是覺得題材太缺乏現實感而無法投入。在本書故事中,或許是作者做了一些路線修正,又或者是奇想題材不是一個可以被持續翻出新意的梗,所以有多一些的敘事元素被放入,讀來感覺多一些現實感,不僅整體故事變得比較厚實,個別敘事元素之間的平衡感也被構築得還算可以。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不再只是描繪,人腦一旦比預想得還要聰明,則會發生什麼事這樣的想像,而是想更進一步地去探究,雖然有些膚淺而粗略,人類妄想著使用科技來管理或控制己身的荒謬與風險。人類彷彿開始步上放棄身為人之價值與意義的道路,為了讓管理有效率並讓社會生活井然有序,而想要把所有人都歸類與納編,並且把所謂的「異常」或「混亂」都消滅殆盡。但建置這樣的秩序會需要付出何種代價,又會與自主、人性尊嚴等價值有多少衝突,即使本書故事沒有探討到如此深入,卻還是為想要多做一些思考的讀者點出一些方向。

曾經是警察而現任職於保全公司的父親,在妻子死後與中學生的兒子過著兩人生活。在父親的屍體被發現漂浮在河裡後,隨著案情的調查進展,兒子得知了父親沒有展現出來的其他面向,包括父親與另一名女性生了一個女兒,且這個女兒具備異於常人的能力,以及父親先前在警界是負責辨認通緝犯的工作,但隨處可見的監視器與人工智慧影像比對技術,讓父親的專業能力不再被需要等。父親被人殺害的原因,被懷疑是因為其認出了尚逍遙法外的通緝犯,而隨著負責辦案的警察從可得線索中逐漸爬梳出案情樣貌時,卻發現警方的科學辦案有著不為外界所知的另一面,例如警方在進行DNA比對時,會使用到本不應被建檔在警方資料庫裡的樣本等。

作者虛構出,或者說是預想到,一套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即透過人的DNA來建構出其外表樣貌,而運用前述技術並與影像監視系統以及蒐集個資的公部門系統進行串聯,便可以把所有人的資訊串在一起,進行非常有效率的監控與管理。而為了讓以前述技術做為基礎來運作的監控管理系統有規模化的效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毫不在意便隨手丟棄的生物檢體,例如留有唾液的煙頭或飲料杯罐等,都被秘密地蒐集起來並納為資料庫樣本。

這樣的想像或許有著幾分真實性或至少可能性。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自願或不經意交到別人手上的生物檢體,例如在體檢時所提供的血液樣本等。這些檢體是否真的有被循規蹈矩或尊重個人意願地進行處理,還是有可能就被以進行更有效管理或保護個人的名義,在未經告知與未獲同意的情況下,被拿去做其他用途的利用,可能是個需要當事人更謹慎與更有公民意識地去留心與關注的課題。或許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就是在發出警示,提醒我們應該更有警覺,並去省思當我們選擇要接受他人所宣稱、可以讓社會生活更井然有序與便利的體制或技術時,是否有付出什麼代價或甚至犧牲了什麼的問題。

或許可以說是作者的嘲諷或批判,在本書故事中父親之所以會被殺害,乃是因為其發現,在人為疏失導致前述監控管理系統未能如預期運作的情況下,一起懸案被認定是凶手的人其實是並非真凶,而真凶尚逍遙法外,所以負責維運系統的警方人員,因為怕系統被曝光與質疑,才下手殺人滅口。信奉效率至上、科技可以妥善管理人類社會的人,或許忽略了科技的運用還是人的作為,如果人不能完全排除會出錯的可能,則由人來使用的科技也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為何人需要臣服於其所創造出的科技之下,交出追求自主性與差異化的權利?人類或許就是因為有所不同,有抗拒被框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所以才會一直演進,即使演進的方向有時是朝向更多的混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