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しろがねの葉

日本小說家千早茜的作品,為第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共同受賞作。以興盛時的石見銀山為舞臺,本書故事講述靠著挖掘銀礦維生的人們,如何讓其生命像是銀礦礦脈總有枯竭之一天般地被掏空。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敘事瀰漫著一股宿命論的氣息,雖稱不上強烈或厚重,但卻有一定的濃度與稠度。登場人物們好像不太抗拒什麼,也不太爭取什麼,即使女主角曾經展現強烈意願,想要掙脫刻板印象的束縛,成為在礦坑裡工作的女性,但是殘忍的暴力讓天真的願望破滅,女主角還是成為礦工的妻子。因為深愛女主角而不論其遭遇過什麼都要與其共結連理的礦工,逃不過挖掘銀礦所帶來的職業傷害,因為慢性中毒、肺部受損而英年早逝。男人因為挖礦而喪命,女人則或是改嫁其他礦工、或是另謀生路地隨波逐流,但是沒有人離得開銀山,即使其命運被銀山的風土民情所牽動著,遭遇只有或是比較幸運,或是更為不幸。

雖然不是出生於銀山,但是其原生家庭的貧窮,讓年幼時跟著父母逃亡的女主角,最後被遺棄而被在銀山工作的山師所收養。女主角像是尊敬父親與老師般地仰慕著山師,但其無法界定或不願面對的是,那種曖昧、像股暗香般淡雅卻縈繞著的情愫,無法長相廝守而只能無疾而終。女主角像是懷抱著嫁雞隨雞的心情般地與礦工丈夫生了三個小孩,丈夫對山師的忌妒以及丈夫曾經有過的外遇,雖然為兩人婚姻關係帶來些許波折,但最終還是疾病與死亡讓兩人分離。女主角曾經短暫照顧過的男孩,一度離開銀山並在長大成人後回來,成了女主角第二任丈夫,因為混血而在當時保守的民風中遭受排擠,卻選擇為女主角留下來且從事讓其受到職業傷害的礦工工作。

作者用簡潔而樸實無華的筆觸,在沒有多做心理描寫或情感勾勒的狀況下,書寫女主角從受人揶揄或議論到變得平凡與融入社群的遭遇。即使或許對現代的讀者來說,當時仰賴銀礦維生之人們的生活與命運是很不一樣的,但是作者並沒有用很鉅細靡遺的描述來刺激讀者的感官或挑動讀者的情緒,而是平鋪直敘、點到為止地留下讓讀者想像的空間。

到底要怎麼做,人才有可能掙脫像是被囚禁在銀山一般的命運呢?婦人在其第一任丈夫死後,跟女主角發展出相互照應的友誼,但在再嫁的第二任丈夫也過世之後,婦人決定用死亡來讓其逃離,所剩選擇對其來說均不甚美好的未來。女主角的第一任丈夫其實知道在銀礦工作會讓其生病甚至喪命,但是其選擇不服用女主角所給的藥品,希望女主角把藥品留給兒子,並且在其病重時,告訴女主角在其死後就改嫁。銀礦或許提供讓多數人得以溫飽的機會,甚至帶來了榮景,但是靠著銀礦賺著血汗錢的人們,卻好像走上一條單行道,路越來越窄,終點是何模樣也看得清楚分明。本書故事的基調就是這樣的悲觀與無奈,看似登場人物好像有在掙扎,有在隨著心意做事,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自由與自主,甚至連近似自由的狀態都不可得。礦坑裡面是深沈的黑暗,而人進入這樣的黑暗中,只能適應卻無能為力改變什麼。

女主角被原生家庭所遺棄,卻有機緣去拉開通往不同世界的另一道門,然而其所被給予的機會,最後還是讓其命運變得與生活在銀山的女人們相去不遠。如果個人無法對抗生存環境的結構性限制,那是否有其他較具政治性或社會性的因應之道呢?答案或是讓人悲觀的否定。只是來銀山掠奪資源、供其滿足欲望或實現野心所用的政客,不太可能跳脫自私自利的狹隘觀點,為只能接受命運、沒有太多選擇的人們著想,更不可能去從生命共同體的視角去思考,不斷地挖掘就會讓礦藏資源枯竭等課題。而連生存都已經費盡心力的人們,又怎麼可能結合眾人力量來改變現狀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