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Burnt Sugar

目前為2020年The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根據本書所附之作者簡介,作者為印度裔,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現居杜拜。本書是作者的出道作品,在印度出版時書名為《Girl in White Cotton》,而後在英國出版時才變更為現在的書名。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一直有種感覺,本書故事所述說的內容,或許只是獨特的個體經驗,其可能無法反映或體現當代印度的社會生活現實。作者筆下的女性對抗或掙扎,很個人化也與故事背景情境並無緊密的相互牽引,甚至可以說是從特定社會文化情境抽離出來,只是在敘述因為特定女性角色的性格特質或行事作風所導致的結果。作者的背景為前述感覺提供了某種合理的可能解釋,也就是說因為作者其實並未實際生活在印度當代社會中,對於印度女性的被壓迫或被宰制並無切身體會,所以可以讓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女性角色人物,擁有帶著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色彩的主體性,在沒有被性別暴力之陰影所籠罩的家庭生活中,表述自己的情緒,選擇自己的去留。

當然,自己也沒有什麼立場去論斷印度女性社會地位或生活處境的「真實」狀況,畢竟自己也沒有對印度社會做過什麼深入的研究。充其量自己僅是在陳述主觀意見,感覺作者所書寫出的印度女性生活,其實有點是將西方社會的觀念或價值投射在印度社會生活的浮光掠影之上,藉以構築出一段不太與現實接合的敘事情節。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所講述的是存在於一對母女間的矛盾與對抗。母親開始遺忘一些人事物,但是其越來越錯亂的記憶或意識,卻又好像顯示出其內心真正的情感、欲望與價值偏好。因為母親的選擇與作為,讓女兒與生父之間的關聯從其小時候便被切斷,甚至讓女兒生活在某種宗教團體的集體生活中,感受母親因為有其他的生活重心而對自己無法太過關心的被遺棄感。母女先後與過著放蕩不羈生活的同一個藝術家發展出伴侶關係,並因此讓母女之間的矛盾衝突更加劇烈。女兒對母親懷抱怨懟與憎恨,除了是因為自己從小未曾獲得母親充分的關愛與照顧,也是因為其將自己成長過程一路走來的不如己意與不順遂,都怪罪在母親的我行我素與不負責任。母親對於女兒的一切或許都不滿意,甚至認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至少有一部分是被女兒所拖累。然而,母女之間矛盾或對抗的根源或許在於,母親活得太過自我又常常不計後果地行動,女兒總是憤世嫉俗卻無法真正解決眼前所遭遇的問題,也無法擺脫自己對母愛的渴望與依賴。

女兒嫁給一名在美國長大卻來到印度工作的男子,這名男子以丈夫的身分走入女兒的生活圈,卻也為女兒帶來因為價值觀差異所造成的文化衝擊。女兒對於自己丈夫的種種不滿與抱怨,因為太過微不足道所以無法向他人傾訴,只能對著已經無法辨別現實與想像、當下與過去的母親說出自己的負面想法。女兒在產下自己的小孩後,發現自己無法對小孩傾注完全的愛,也會想逃避照顧小孩的責任,而這除了讓婆婆批判自己無法盡心盡力照顧小孩並形成一種壓力外,也讓女兒正視自己可能跟自己母親一樣,是無法成為他人眼中稱職的母親。前述種種幽微、陰沉、晦暗、負面甚至扭曲的情緒或想法,與母女之間的矛盾與對抗產生相互牽引與相互影響的關係,構成本書故事情節的主要內容。

本書故事收束在,女兒的親生父親帶著其第二任妻子與女兒同父異母的弟弟,來探望女兒的小孩與狀態不太好的母親,而女兒的朋友及其丈夫、女兒的外祖母均剛好來訪,於是便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變成一場家庭派對,同席的還有女兒的丈夫跟婆婆。在女兒的眼裡,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假裝自己樂在其中,而因為有種自己完全是個格格不入之異類的感覺,所以女兒逃離自己的住所,但最後還是回到自己這個沒有太多歸屬感、對之也充滿批判想法的「家」。或許作者就是想要去書寫,愛與親密感並非理所當然,人對另一個人所能產生的情感,不會總是正面而會有很曲折、複雜甚至醜惡的陰暗面。只是作者企圖寫進人心的深層內在,卻讓自己讀來感覺像是在勉強誇飾,原本可能沒什麼書寫價值或意義的情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