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護られなかった者たちへ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作者可以說是量產小說的快手,自己粗估了一下,其在2017年大約每隔一個月就出版一部作品。只是自己雖然不敢自稱是作者的書迷,但還是讀了幾本作者的作品,所以還算可以很主觀武斷地認為,自己有見證到作者作品因為量產而品質日漸低落的劣化過程。
那本書是否也例示了作者作品的品質劣化過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自己來說是有點微妙的,因為一方面自己有感覺到作者在寫作上因為求快求量產所導致的潦草馬虎,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作者挑戰社會議題的企圖心並非完全沒有產生效果。如果自己把前面兩種互為反向的作用力加乘起來、而要給本書表現一個綜合性評價的話,則自己雖然說不出本書相當精彩這樣的評語,但會願意表達本書有為作者扳回一些顏面這樣的評論。
本書的明顯瑕疵在於其敘事節奏有點拖泥帶水。雖然作者使用雙軸線的敘事結構,但是因為雙敘事軸線間的距離不夠遙遠,所以讓讀者可以很容易猜想到其會如何產生交集。只是必須要公允地說,作者這樣將雙敘事軸線的交集很淺顯而不製造懸念地鋪陳出來,其實是有意圖的,因為作者要製造空間出來給最後的轉折,讓轉折帶給讀者意外感的戲劇效果可以被強化到最大。然而,作者雖然立意良善,但卻可能因為執行得太過草率,導致雙敘事軸線的交集方式雖然被早早破梗,但是要轉進故事最後的轉折卻失去應有的速度,讓故事情節的進展在中後段時變得有點起伏過於平淡,所以即使故事結局是出人意表,卻只能讓人感覺突兀,而沒有情節緊密相連的緊湊感。
作者選擇用犯罪推理小說的形式來探討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的議題,可以說是相當符合其社會派推理小說家名號的創作企圖。因為政府預算不足而必須讓社福大餅無法雨露均霑,甚至必須犧牲部份弱勢、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社會現象很殘酷也讓人無奈。只是,機械式毫無變通地依循政策方針做事、使盡所有可能手段駁回社會救助申請的公務員,因為其「冷血」致使特定弱勢者被非人道地餓死,而這樣的行為成為其日後被報復、遭綁架後刻意遺棄致死的緣由,說實話自己覺得這樣的情節設定有點流於誇張而刻意。特別是當被報復的公務員們後來都成為其周遭人們眼中的「正派人物」時,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不免好奇,曾經無視於申請者個別需求而只是一味執行刪減經費支出之上級指示的公務員,如何之後成為零負評的大善人?作者沒有交代清楚的細節,雖然對故事情節的進展沒有重大影響,但還是顯示出作者有在寫作上求快而不求精細的問題。
書中有個橋段倒是讓自己有了一些省思:接受社會救助的貧窮家庭,就不該讓自己的小孩去上補習班,增加之後的競爭力嗎?當社會流動因為資源落差而變得停滯時,這樣的社會就會讓人失去信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