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氷の轍

直木賞作家桜木紫乃的長篇小說作品。延續作者一貫風格,本書仍以北海道釧路市做為故事發生地,而女主角則是北海道警釧路方面本部的女性刑事。在釧路市的海邊發現一具老年男性的屍體,後來查明其生前住在札幌市,過去的職業為計程車司機。女主角跟其搭檔,也就是一個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且與女主角父母熟識的資深刑警,投入前述案件的調查,並一開始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逐漸追查出與身亡男性在生前有所牽連的人事物,以及逐漸浮出檯面、與案情有所牽連者的複雜身世與不平凡遭遇。
雖然是個講述警方調查刑案的故事,但是本書可以說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像部推理小說或警察小說,因為其在鋪陳警方辦案調查過程時並沒有帶入警察組織陰暗面之類的敘事元素,而在描述案情背後真相被抽絲剝繭出來的過程時,所著重的比較是人物的情感側寫以及在面對命運不仁時的抉擇,而非是推理情節的迂迴轉折或高潮迭起。
不過,這並非意味著本書是流於平淡或僅止於抒情。本書所書寫的故事仍有其懸宕與波折,只是作者鋪排線索的手法比較單向線性,收束軸線的敘事結構並不訴求繁複縝密,反而是挪用了相當篇幅來刻劃人物、探討人性與反芻哲理,所以讓本書敘事節奏變得不夠緊湊,進而讓故事懸疑感被沖淡。
然而,如果把本書當成書寫人情與人性的通俗文藝小說來評價的話,本書的表現或不能說是有達到作者的最佳水準。或許是因為要兼顧社會派推理小說的調性,作者必須將反思生活現實與人性情感的故事,肢解後套入描述殺人案件調查歷程的敘事之中,所以每個涉及案件之人物的故事,必須等到女主角及其搭檔循線追查到可以提供資訊者後方能被揭露,而如此一來書中對人情與人性的書寫就變得斷裂甚至破碎,深刻程度自然受到影響。
為了在殘酷現實中生存,薄情是必須的,這或許是本書所要傳達的主題與道理。接受命運所安排的坎坷際遇,連多想什麼的餘裕都沒有地務實生活,血緣、過去事件的真相、記憶的喚回等,在生活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女主角是父親外遇所生之子,後來為生父及其配偶以收養的名義扶養成人,養母對女主角說不論如何女主角都是這個家的小孩,而養母對於整件事所表現的冷靜與沉穩,或印證了濫情主義對於面對現實而言並無助益。
「いくら便利な世の中になっても、人の感情だけはどうにもなりません。過剰なものを削ることも出来なければ、希薄なものを濃くすることも無理なんです。けど、感情の希薄さにおとしどころを見つけるのも、生きる作業のひとつじゃないかと思うんですよ」;不存在或淡薄的感情,是無從被改變所以也不用去強求的事情。而「堪えがたいひとりを生きている者にも明日はある。明日がある限り、朝は訪れる。朝が訪れるたび、人はいつも一人を思い知る。そうして、堪えがたい真実を抱え続けるひとにも、律儀に次の季節は訪れる」;現實就在眼前,時間在流逝而日子還是要過,不接受又能如何?糾結在感情裡又有何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