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英國推理小說女王Agatha Christie在1939年發表的著名傑作,即使時至今日其精彩程度與魅力依然不減。自己從未好好完整地閱讀Agatha Christie的作品,包括中譯本在內,而這次出於一個像是一償宿願或者彌補遺憾的心情,決定發願開始慢慢購入(話雖如此,但是偏執的自己還是一下子就買了6本)並閱讀Agatha Christie的小說。第一本閱讀的作品選上這部眾人傳頌的傳世名作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本書的魅力令人魅惑,幾乎毫無冷場的高潮迭起與幾乎毫無破綻的敘事,只能讓人拍案叫絕。
10個互不相識的人被「邀請」到一座海上孤島上的豪宅作客,四面環海的隔絕環境與變化無常的天候,讓這座巨大的海上密室無法有任何人進出,同時島上也沒有任何其他居民或存在任何刻意躲藏的他者。從第一人被毒殺到最後一個人選擇上吊自殺,10個人陸續死亡,卻留下難解的謎團:在島上沒有其他人存在的情況下,這些人的死亡到底是誰造成的,又是如何造成的?最後作者透過兇手以瓶中信自白、而後被人拾獲交給蘇格蘭警場的形式,來解開其縝密精細設計的謎團:其中一人在一連串死亡中詐死,讓他可以在操弄他人情緒甚至行動之同時,遂行他扭曲的慾望,並且以最後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完成其大規模謀殺的規劃。這樣的故事是在70多年前被創作出來,而且現在讀來也無太多違和感或者感覺早已失去新鮮感與趣味,讓人不得不承認,本書是一部可以傳世的經典推理小說,也難怪日本テレビ朝日沒多久前才將本書改編翻拍成日本電視單元劇版本,而根據該節目廣宣文字,本書全世界銷售已累積突破1億本。
除了謎團設計的縝密細緻外,本書透過文字敘述與人物視角轉換來醞釀營造的整體氛圍,其實很有渲染效果;特別是在登場人物一個接一個地死去,而死者是被謀殺的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情況下,剩下來尚存活的人,在短期之內沒有離開島上可能的情況下,彼此懷疑、神經緊繃、情緒失控變成必然的結果。疑心生暗鬼的相互猜忌可以說是本書中後段的主要敘事基調,在每個人都被揭露過去的罪行、而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殺、也都有可能是殺人者的情況下,眼前的人是否有在說謊、懷抱什麼樣的心機或秘密、如何可以彼此牽制並保護自己,成為壓迫暫時倖存者心理的壓力來源。這樣的描述增強了小說本身的張力,而作者生動且細緻的筆觸以及過人的說故事能力,讓本書的謎團深不見底,氣氛緊張卻也引人入勝。
總之,自己沒有早一些好好認真地閱讀本書的原文版本,或者是種遺憾;但是也或者,因為自己現在的狀況,才能透過閱讀本書的原文版本,了解其價值與底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