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騒がしい楽園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對自己來說,本書有趣之處在於,作者如何去描繪幼稚園這樣一個機構在日本當前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困境,以及其如何去檢視甚或批判,前述困境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變遷與價值衝突。相較之下,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雖然其中謎團事件的鋪陳還算有發揮製造懸疑感的應有效果,但是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構思卻有些流於平庸與淺薄,進而讓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在閱讀時會有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稚園飼養動物被殺害與將動物屍體遺棄在幼稚園裡的事件接連發生,讓之後所發生、兒童被殺害並陳屍在幼稚園門口的事件,被與先前事件聯想在一起,感覺好像兩者之間會有關聯,甚至是同一人所為。然而,透過虐殺動物來讓幼稚園陷入恐慌跟殺害一個兒童是完全不同層級的犯罪行為,要奪取一個兒童的性命應該會有更殘忍與自私的動機,而且會有這樣動機的人應該是兒童身邊的人。本書故事情節看似要誤導讀者地,讓登場人物朝著所有事件都是同一人所為的方向去思考,但是如果審慎地去推敲,卻又會發現本書故事並沒有給出什麼強有力的論述,來支持認定所有事件是同一人所為的預設前提。而最後當事件真相被揭開,殺害兒童的事件跟一連串虐殺動物事件並無太大關聯時,讀到這樣的故事情節轉折,或許就會感覺有點過於刻意與勉強。
更準確地說,當本書故事情節走到,身為本書故事主角的幼稚園女老師,透過發現在事件關係人的發言裡有著只有凶手才會知道的資訊,進而設下陷阱讓該事件關係人自投羅網時,讀到此處的讀者或許會懷疑,如果故事登場人物不是一直陷在要找出對幼稚園懷抱惡意、會從殺動物轉成殺人、只是為了要對幼稚園不利的錯誤認知中,或許早就發現,眼裡只有利益的親戚,往往是狠心下毒手的凶手。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前述故事情節的轉折,讀來難免感覺有點生硬,特別是本書故事主角單憑一句可能會讓人懷疑的發言,就突破眾人認知一連串謎團事件的盲點,同時也讓謎團事件的真相,在先前故事情節沒有描述到太多線索的情況下,轉成親戚謀財害命的平庸故事橋段,這樣將故事情節收尾的手法,或許有些草率與敷衍,感覺是因為無法有效對應所鋪陳出的懸疑效果,所以只能勉強給出個結局,說明謎團事件發生的原委。
不過不去對於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的表現太過苛求,而是著眼於作者說故事的整體表現的話,或許會比較能夠看到本書有趣的地方。雖然出生率持續下降的趨勢看來是無法逆轉,但是要讓自己的小孩找到一間幼稚園就讀卻好像還是一件困難或者麻煩的事情。個別家長的經濟狀況是否能夠負擔得起送小孩進幼稚園的成本或許是個問題,但是人口持續向都市集中聚集的現象,也讓情況更是惡化。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能夠用來興建幼稚園的空間本來就已經有限,將幼稚園設在居民平均年齡持續增高的住宅區中,雖然是方便兒童就近就學,但是如何讓鄰近居民可以承受幼稚園在隔壁所帶來的不便,例如兒童喧囂嬉鬧的噪音問題等,在社區意識日趨薄弱的當前社會中,或許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
有各式各樣的人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父母,只是因為同時讓自己的小孩就讀同一所幼稚園,並不等於這些父母就能以讓自己小孩受到最好教育為目標同心協力合作,或至少能和睦相處。幼稚園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法避免地也需要考慮營收與獲利的問題,而在資訊成為可以廉價操作之武器的時代裡,避免讓自己成為口水戰或網路攻擊的當事人,或許變成很多組織或機構重要的行事準則,幼稚園也不例外。或許是與非之間的界線不再涇渭分明,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價值,無法避免地就只能在同溫層中取暖,以及必須面對無法消弭與對立價值之間的衝突,而這樣只要是存在於當前社會現實中便無法避開的困境,即使是幼稚園老師也是一樣得面對。已經不是只要接受幻滅,承認自己太過天真就好的狀況,而是在幻滅之後還是得選擇自己該如何安身立命在很難簡單找出妥協可能的現實中,保持自己內在精神的平衡與安穩。這是當代人的日常,眾人皆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