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The Good Lord Bird

2013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Winner,作者James McBride在簡介中被描述成「an accomplished musician and author of the American classic The Color of Water and the bestsellers Song Yet Sung and Miracle at St. Anna, which was turned into a film by Spike Lee」,雖然自己孤陋寡聞地對前述資訊內容毫無所悉。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維持與解放黑奴制度的對立衝突正在發生。做為主角的黑人小男孩在解放黑奴運動傳奇人物的一次行動中、因為父親被誤殺且被誤認為女孩而開始了與傳奇人物一起行動的生活,也因而成為了傳奇人物實際經歷與人性面向的目擊者或見證人(故事一開始的序言就是在1966年的一場老舊黑人教堂火災意外中,主角記述其經歷的手稿被發現)。主角以女孩的身分度過了其童年時代,在有著自己務實盤算的冷眼旁觀、以及對傳奇人物理念抱持質疑與批判的內心真意中,其跟隨傳奇人物的運動軌跡而遊歷當時美國的多個城市,並在其中一段時間成為黑白混血之青樓女子的陪侍,遭遇了一場黑人暴動事件以及之後的處刑,體會了在當時黑人社會中的形形色色人性與現實。
作者的聚焦其實是在傳奇人物的性格側寫上。透過主角的旁觀與批判,傳奇人物變成一個宗教狂熱者、以及一個被理念自我催眠、好高騖遠但不切實際的夢想家。現實生活中傳奇人物為了生活也是做了一些偷搶的勾當,即使是打著正義之師的義賊之名;傳奇人物用他的群眾魅力與理想號召力募得相當款項,卻遭到謊稱可以提供軍事訓練之騙子全數詐騙。傳奇人物面對許多現實的問題,追隨者的人數也是在增增減減中而往往是慘澹的寥寥無幾人,甚至是傳奇人物自己的兒子也不見得能夠接受傳奇人物過於不務實的理念,而選擇離去過自己的現實生活。傳奇人物總是樂觀而正面地面對或解釋自己的處境或發生的事情,甚至是自欺欺人地將事實做出不會和自己信仰或理念衝突的粉飾。在一直提不出行動計畫的空轉期後傳奇人物終於發動了一次挾持人質並佔領建物的行動,但結果卻是有勇無謀地失敗、以相當傷亡以及自己被處以絞刑來收場。
就像是夸父追日般地,在現實從不友善、人性總是冷漠務實的日常生活中,侃侃而談自己理念以及正義與上帝在自己這邊之信仰的人,又能真正改變世界的什麼以及改變到何種程度呢?只是當自己被開了一扇窗可以撥開傳奇與傳聞的迷霧、而近距離地檢視這個人的虛實與所有的缺陷或美好,自己會有多少的主觀情感投射、又會有多少的客觀批判,讓自己選擇是繼續信仰追隨、迫於其他因素妥協或毅然決然地切割?為了信念的純粹,人需要多少的自欺欺人與悖離現實才能維繫自已意識的完整?然而,至少是從一而終地貫徹自己信念而走到人生的盡頭,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人性或現實上的所有缺點與盲點是否都可以被忽略,而只去欣賞其理想的美好,就算只是泡沫、只是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
英雄如此平凡,傳奇如此現實,這並非多麼出人意表的小說主題,但卻是本書讓自己讀出興味與省思的底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