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The Luminaries

2013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得獎作,是本頁數超過800頁的大部頭小說。作者為出生於加拿大、但在幼年便隨著紐西蘭籍父親(根據維基百科,其在加拿大攻讀博士)回國定居的女性作家;本書為其第二部小說,而其以28歲的年紀成為前述獎項截至目前為止最年輕的獲獎作家。
由於這是部篇幅龐大的小說,為避免自己必須背負著如此沉重負擔上下班通勤,所以自己選擇在因為轉職而出現的兩星期休假來閱讀。但最後,自己卻是背負著這本大部頭小說飄洋過海到了上海蘇杭旅行,並且還是背負著它往來通勤於新工作所在地與居所之間。
篇幅龐大代表著故事情節的繁複(要三言兩語說明已經超出這篇讀後感的能力範圍):登場人物有著各自的故事、際遇與性格,伴隨一開始初來乍到貴寶地之淘金客意外走入12人秘密會議,這些個人的際遇、價值觀與處事風格,便被交織進入書中幾個犯罪事件被抽絲剝繭出真相的故事主情節中,人物過往記憶與當下行動混接在敘事進程裡;而後事件調查走到法庭審理釐清真相的終局,敘事又回溯到事件開始發生的時點,一節一節地補完先前敘事中不夠完整交代的細節與人物心理描繪。
不過對自己來說,本書成也是敘事結構、敗也是敘事結構。作者對於部分人物角色的性格刻劃、價值觀描述與行動心理書寫,展現相當功力,其細膩深入之處也能引人入勝並發人省思。然而坦白說,本書中的事件並非本質上錯綜複雜,隨著閱讀而逐漸進入故事之中後,會感覺作者所架構鋪陳的敘事是種匠氣的炫技,但其實無助於故事情節的交代或者引領讀者進入故事的幽微細節中。整體來說,作者所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感覺上是用來包裝其實不那麼精彩的故事情節本身,而進一步來說,前半部個別人物的並行行動被輪替敘述或者還可以接受,但是後面回溯到事件開始依據時序交代補充細節的部分就讓人有種拖泥帶水之感。
作者使用星座圖與天象來做為象徵並區分章節(或者也是呼應書名),但是這樣的意圖有點令人無法理解、效果也並不彰顯。或者本書的故事說得更單刀直入些會更合自己的口味。
此外,以19世紀紐西蘭淘金熱潮、殖民、鴉片等歷史元素所編織出的本書故事,其中或者有惡意、貪婪、偏執、情緒影響理性等亙古共通人性,但是畢竟時空過於遙遠且故事情節本身流於平淡淺薄,讀完之後可以在心中引起的共鳴感其實是有限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