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How to be both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本書在amazon.co.uk網站上的讀者評價平均是三顆星半,而細看其評價分布,在總共62則的評價中,共有19則是給予五星評價,13則是給予三星評價,但是也有10則是給予一星的負評。這樣分歧的意見,顯示出本書的創新實驗性格(自己是這樣定位其獨特的敘事架構)不見得能投多數人所好,但是從本書亦入圍2015年the 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longlist(共有20部作品入圍)這點來看,或者可以說至少本書對某些文藝評論家而言是部好作品。
那自己讀完的感覺呢?看小說比較重視敘事情節而不是作者文藝論述或風格主張的自己,應該是無法給予太高的評價。
書中的故事被分成兩部分:一是書寫冷門而且沒有太多作品流傳下來之15世紀義大利畫家Francesco del Cossa的故事,在生母死後被築牆工匠之父親要求以男性裝扮與身分過活,對後代來說唯一知名的事蹟是在幫忙公爵製作壁畫時寫信要求提供自己的工資;另一則是描述當代英國的一名青少女,在母親過世之後,回憶之前與其有著藝術性格與不定靈魂的母親,飛到義大利觀看Francesco del Cossa壁畫的經歷,並在失去母親的生活中,建立友情並透過自我追尋來面對其自身也無法捉摸或界定的情緒與思維。
自己是這樣看的,雖然不知道是否符合主流文藝評論的見解:本書試圖去捕捉一種人清楚明白知道卻也無法清楚明白整理的情緒或處境,所以書中人物在可以與必須模稜兩可或曖昧不明的狀態中,面對與接受複數甚至矛盾的存在或本質。青少女是成年人也是小孩,面對母親驟然去世是傷悲、憤怒也是迷惘,而畫家在面對性別之內在與外顯以及藝術與工藝的模糊界線時,其自我定位也在不斷像是座用砂堆砌之城堡般崩塌又重建的過程中,存在著變與不變的流動。
然而,就一個故事而言,本書其實難以讓自己投入,甚至是有些空洞貧瘠,讓自己無從找出可以有所共感或觸發之處。作者鬆散而塊狀地堆疊一段又一段的人物軼事,在混雜意識流、情緒、剖析、論述與想像的文句中,讓讀者身陷其所意圖布局的曖昧與混亂之中,但是這樣並無法掩蓋其故事其實不太有趣且沒有太多現實感的問題。
簡而言之,不是自己風格的一本書,所以硬要寫些讀後感想,就只能邯鄲學步地寫些連自己都不能確定或確信、訴求文青風情的文字拼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