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検事の信義

日本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佐方貞人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4篇故事。之前曾閱讀過同系列的另一部作品《検事の本懐》,當時自己的讀後感是覺得,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故事情節較無轉折與懸疑;不過,這次閱讀完本書,卻彷彿可以感覺到系列作品的「進化」。在本書收錄故事中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或許稱不上是多麼離奇或詭異,但即使這些故事是比較偏向社會寫實風格,並著重於側寫人性情感,其敘事情節卻仍然有讓人無法簡單預想得到的轉折,並非只是平鋪直敘而有營造出還算可以引人入勝的懸疑感。或許應該這麼說,本書收錄故事並非要挑戰讀者的推理能力或想像力,其並未追求要讓讀者讀到結尾處才知道原來作者的構思是如此機巧,其是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作者就是要書寫幽微曲折的人性情感,雖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性情感,還是要等到讀者讀到最後才能掌握全貌。
舉例來說,在〈裁きを望む〉中,身為系列作品靈魂人物的檢察官,為其負責公訴之竊盜案件的被告,在言詞辯論的過程中做出無罪宣告,原因是經查證,原本被認為是失竊物的手錶,其實被害人送給被告的禮物,而被告其實是被害人的私生子。這樣戲劇化的展開,讓檢察官心生懷疑而決定深入調查整件事情的背後是否有任何隱情,特別是被告並未在一開始就提出對其有利的證據,即其在所認定之案發時間前就已經將手錶送修,表示手錶早在案發前就已經為其所有。而後經過檢察官的審慎調查,發現這一切都是被告的精心布局,其目的是要透過一事不再審的法律原則,讓其侵入民宅置換遺書的犯罪行為可以不被追訴,因為當其在被起訴侵入民宅竊取財物後被宣告無罪時,司法體系將無法就其侵入同一民宅的行為再行起訴或審理。前述情節轉折並非容易被預想得到,特別是一個人刻意要讓自己被起訴並讓自己所涉案件進入司法程序,這樣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行為在該篇故事中最後得以被解釋,不論這個解釋是否能讓自己覺得合情合理,作者所描述的行為動機是否讓自己可以接受或認同,但是至少前述情節轉折本身讀來讓人可以感覺有趣,而這或許就表示該篇故事做為一種娛樂算是有達到其效果。
不過,在本書各篇故事中,身為主角的檢察官,其人物形象的立體感或深度,讓自己讀來感覺上有點不足,或許是受到短篇小說的篇幅限制,所以作者選擇著重在故事情節的鋪陳而非人物性格的刻劃,但是當故事的靈魂人物讀來總是給人一個像是樣板一般的形象,或許就會讓故事讀起來給人一種在不斷複製既定模式的感覺。主角像是在背誦教條一般地,時而說出自己所堅信的正義是「罪を、まっとうに裁かせること」,而每當其在了解案情的過程中察覺到些微的不對勁,就會毫無顧慮地展開調查,想要為其感覺不對勁之處找出事情為何會有如此發展的原因。就算在體制裡總會有些理念不同的人,對主角的行為舉止抱持質疑態度或甚至感到不滿,也總有些現實狀況會成為主角伸張其正義的阻力,但是主角總是堅定其信念,認真對待其所經手的每件案件,並在感覺到異樣時,投入心力調查案件背後被隱藏的真相。主角應該要具備充滿正能量、聰明敏銳的正義凜然形象,這點無可厚非,但是當本書故事是偏向社會寫實風格並著重描寫人性情感時,主角的人物形象若能較接近凡人一點,較有七情六慾一點,或許會讓本書故事更可以觸動人心。
而如果主角的人物形象只是符合一個較為刻板的正義鬥士形象,同時故事情節又沒有太能引人入勝的懸疑感,這時候該篇故事可能就無法讓人讀來感覺非常有趣。例如,〈信義を守る〉描述一起55歲兒子殺害自己所照護、患有癡呆症之85歲母親的案件,主角在閱讀案情相關文件時,察覺被告行兇後有段時間的行為無法被合理解釋,於是便展開調查,希望找出整起案件背後是否有與表面上被認定之事實有所出入的隱情。由於主角只是負責公訴的檢察官,其太深入調查案件等於是對負責偵查的檢察官表達不信任與質疑,而最後當主角找出真相並在法庭上做出相當特例的求刑時,其與負責偵查的檢察官發生衝突也就無可避免。然而,當該篇故事所描述出的謎團其實不夠懸疑時,主角在故事裡排除萬難所實踐的正義,感覺上就好像有點膚淺、有點過於單純,進而讓該篇故事讀來有點索然無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