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もういちどベートーヴェ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或許可以說是系列作品的前傳,因為系列作品的主角在本書故事中還是一名司法修習生,正值其決心要放棄投入法律相關工作而選擇成為音樂家的時期。由於系列作品主角的人物設定是個非等閒之輩的天才,所以作者往往使用旁觀側寫的敘事手法,透過在故事中登場之其他人物的視角,描繪出系列作品主角的與眾不同之處。或許單刀直入地切入並書寫所謂天才的想法或性格,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艱難任務,因為天才的特別必須透過平庸之人來評價與詮釋,其必須透過旁人的讚嘆、驚訝、嫉妒甚至恐懼等情緒才能被突顯或襯托出來,所以作者要在故事裡安排一個敘事者來負責解說與分析系列作品主角異於常人之處,或者是個不得不然的選擇。只是在本書故事中,作者描繪出一名因為資質平庸而放棄成為鋼琴演奏家、決心成為檢察官而重考數次終於通過國家考試的司法修習生,並由其來執行側寫系列作品主角的任務,雖然有其構思巧妙之處,因為可以去勾勒出,側寫主角之人物嫉妒主角天分與不甘心自己資質平庸等較為負面卻是人之常情的人性與情緒,但是卻也流於有些刻意與匠氣,畢竟這樣的對照過於極端,並讓主角的人物形象少了人情味,無法接地氣,變成有點被神格化而失去立體感與深度。
特別是本書故事描述系列作品主角如何決定棄法律就音樂的心路歷程,但是卻沒有描述到主角在心情或想法上任何的掙扎或猶疑,因為主角是被觀察與側寫的,所以讀者只能看到主角做出決定的結果,以及其為回應旁人質疑所提出的解釋,但是卻無緣得見主角較為情緒化、較貼近一般人的面向。作者在故事中鋪陳出兩個讓主角下定決心的契機,一是側寫主角的人物出自嫉妒心理,拐騙主角去聽古典音樂演奏會,一是主角因為調查繪本作家被殺害案件而接觸到死者的作品,並從中接收到死去的繪本作家想要活出真實自己的訊息。但是前述契機並不必然會誘發主角的想法或心態轉變,就算主角再怎麼天縱英明、異於常人,其因為前述契機便可以果斷明快、不計代價與後果地做出會左右自己未來人生的選擇,這樣的故事情節還是會讓自己讀來有點無法產生共鳴。
或許正是因為本書故事是在講述一個平凡人遇見天才的人生際遇,所以一開始讀起來完全沒有在閱讀推理小說的感覺,反而像是在從旁觀察兩名青年的成長過程。雖然不知道故事情節何時會發展到有需要登場人物抽絲剝繭、找出真相的謎團事件發生,或許也是種懸疑,讓人因為無法預期故事情節之展開而有所期待,但是有太多的篇幅在描述登場人物進行司法修習的日常以及參加鋼琴比賽的過程,即使不能說無趣,還是會讓人有種故事情節展開一直沒有進入關鍵部分的感覺。當然,如果從過於狹隘、期待讀到一本完全符合推理小說類型之小說的先入為主觀點跳開,或許就可以看到,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嘗試融合不同敘事元素的意圖,以及作者落實前述意圖的表現其實並沒有讓人太過失望。或許應該這麼說,系列作品就是在嘗試在推理小說中融入音樂與個人成長等敘事元素,而本書的融合其實不會太過突兀,甚至可以說還有一些構思巧妙之處。只是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中不屬於推理小說類型之敘事元素占據篇幅的比例超過自己的預期,所以讓自己因為沒有讀到自己所預想要讀到的故事而感覺有點失落。
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兇手另有其人的殺人案件,在檢方起訴主張自己無罪的嫌疑人後,系列作品主角推理出案件背後真相,並嘗試找出證據來揭露真兇的犯行。系列作品主角在本書故事中,是從步上自己不應走向之人生道路,迷途知返地轉向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人生目標,而本書故事裡的謎團事件,其所涉及的殺人動機,則是要阻止死者想不顧一切做回自己的行為。作者用即使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也要展現自己真正顏色的比喻,來連接主角與死者的心境,而這樣的連接做為融合敘事元素之黏著劑,讀來其實還算有趣。而真兇的身分對自己來說並不意外,因為也沒有其他登場人物可以與殺人案件扯上關係,但是其殺人是為了避免讓性向曝光,這樣的設定就會讓自己感覺有點淺薄與勉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