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姑の遺品整理は、迷惑です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因為看了改編自作者其他小說的電視劇,所以對其作品產生了興趣;然而雖然自己購入前述電視劇的原著小說已有一段時間,但是時至今日卻還沒有開卷閱讀,反而是先讀了後來購入的本書。讀完本書後的感想,概略來說,就是作者的寫作風格還蠻符合自己的想像,而自己預期可以從閱讀本書中所獲得的東西,也沒有讓自己期待落空,甚至還得到一點不在預期內的收穫。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的讀者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自己的周遭生活中,為本書故事情節的某個片段找到可以對比或參照的生活經驗,但是這樣的對比與參照,又並非只是把很平庸日常的生活再現在本書故事中,而是讓讀者可以有多一種視角的選擇,從作者透過敘事所傳達的訊息中,找到自己觀看事物的不同方法。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故事敘述的是一種不是很特別、一般人或許都會有一些共感的生活經驗,但是除了敘述之外,本書故事還透過故事人物身在其中的體悟與省思,給了讀者除了共感之外的思考空間。
獨自租屋生活的婆婆突然辭世,身為媳婦的主角必須去清理婆婆的遺物,讓屋子淨空到可以退租。對婆婆做人處事與生活方式本來就有很多不同意見、甚至是感到鄙夷的主角,從一開始對於毫無斷捨離觀念、會衝動購買許多廉價物品的婆婆多所埋怨,面對好像看不到清理完畢那一天的屋內狀況感到灰心喪志,到後來透過整理遺物逐漸了解婆婆的為人與性格,並且在曾經受到婆婆照顧的街坊鄰居出手相助的情況下,順利按照自己預定時程完成清空工作,主角即使已經是年過50的年紀,感覺好像已經能看透世事,卻還是在前述過程中像上了一堂有關人生的課程,因為更認識自己的婆婆、接觸到在過著不同生活的其他人、以及重新審視自己對身邊人事物的認知等,所以在觀念、情感以及生活上有了些許改變。或許,整理一個人的遺物就是真正在走進一個人的生活,因為畢竟人在活著的時候,其生活在有意識保護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往往不會有這麼多的蛛絲馬跡可以攤在另一個人面前並任其窺探。而在死者已經無法說明的情況下,面對攤在眼前、證明死者生前曾經活過的點點滴滴,需要去整理這些點點滴滴的人,即使有可能會在點點滴滴中找到佐證而更加確認自己對死者生前生活的認知與評價,但也免不了還是會因為看到死者不曾讓自己看到的一面而對死者有更深入與不一樣的理解吧!
本書故事的主角在評價婆婆的生前生活時,總不免會拿自己亦已過世的母親出來做比較;從一開始一面倒地用自己母親的優點來對比婆婆的缺點,到後來逐漸體會到,兩人的差異或許是十指有長短,各有好壞,而從兩人身上都可以學到東西,主角的觀念改變,或許也是種成長。在主角的眼中,婆婆與母親是正相反的兩個極端,任性與自制、毫不遮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喜怒不形於色的謹慎內斂、總是肆無忌憚地介入他人生活與總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等,兩人的形象鮮明,雖然有點對比強烈得太過刻意與剛好。只是,當婆婆的街坊鄰居們告訴主角,婆婆生前總是熱心助人到雞婆的程度,而這些鄰居們也的確感受到婆婆的善意並受到其實質的援助時,讀著故事的讀者們,或許也會開始省思,人際關係的適當距離與界線應如何拿捏,以及應如何去評價一個人的熱心與善良等問題吧!
雖然說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是較聚焦在個體生活經驗的層次,但是在本書故事的背景中還是有些社會議題的殘影存在著。在故鄉的老家逐漸老朽化,要如何處理便會成為問題,雖然想要賣掉,但是因為地段的關係,無法賣得好價錢,甚至是乏人問津,而如果要繼續保有老家,雖然可以延續回憶,但是維持與修繕的費用卻可能是個沉重的負擔。人應該在什麼時間與情況下保持原有的狀態,又應該在什麼時間與情況下求新求變,或許是個人自己的判斷,但是一個區域或社群,應該在什麼情況下因為安全與效率等原因改變與更新自己的面貌,又該在什麼情況下為了保存歷史與記憶而投下成本維持現狀,可能就必須由該區域或社群內的所有人,在有所共識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在本書故事中的老家,或許是住在其中的人可以決定是否要放下離開,但是留在當地,還沒、不想或無法放下離開的人們呢?雖然故事沒有說到這裡,但是自己卻腦補了起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