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それまでの明日

日本推理小說家原尞「沢崎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為2019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其於2018年3月出版,與同一系列前一部作品的出版時間相隔了14年。自己是第一次閱讀作者的作品,雖然是因為本書入圍推理小說獎才購入閱讀,而且在開卷前對於作者經歷毫無所悉,但是當自己在讀完本書後得知作者可以說是一位「十年磨一劍」的直木賞作家時,卻反而有些改變了自己對於本書表現的評價。或許可以這麼說,當自己知道作者的寫作資歷算是資深,而本書是其相隔相當時日後所發表的作品時,反而有種本書應該可以更有趣或更有深度的感覺,雖然本書表現並非不好,但是卻好像還達不到作者醞釀多時後所做出創作的應有水準。不過,或許作者並沒有醞釀多時,在14年的歲月裡,其實作者是有除了構思寫作外其他形式的精彩人生,但不論作者究竟是花費多少時間與氣力在創作本書上,自己都無從確知,而自己所能確定的,就只有自己讀完本書的感想。
一個自稱是金融信貸公司分店店長的委託人,委託偵探為其調查一間餐廳老闆娘的身家狀況。偵探調查後得知老闆娘其實已不在人世,而當偵探親身到委託人宣稱為其工作場所的地方並要告知委託人前述訊息時,卻捲入一場強盜未遂事件。強盜事件的背後所牽涉的隱情是,幫派組織將黑錢掩人耳目地藏在金融信貸公司的金庫裡,以及一票相關人士密謀策劃假強盜、真詐財之計畫,意圖侵占前述黑錢。而偵探一方面跟警方半是合作、半是相互提防地調查前述強盜事件的真相,另一方面也嘗試找出冒名來委託調查之委託人的真實身分與動機。雖然偵探到最後選擇不去深入探究委託人的真實身分與經歷背景,但是委託人還是陳述了自己為何要假冒他人身分委託調查的緣由,那是一段萍水相逢,一對男女各有心思,而當時幽微而複雜的情緒,到頭來只是一抹殘影,映在現實上,無聲無息,沒有什麼重量。
或許本書可以被歸類為冷硬派推理小說,雖然自己是覺得有點勉強,畢竟本書故事情節的氛圍對自己來說是比較偏日常與溫情的。不過,如果側重描述人情世故而非謎團事件與犯罪手法,在故事裡登場的偵探是個有個性的常人而非不世出的天才等,粗略地說算是冷硬派推理小說的類型化特質,那麼本書並不能說是缺乏前述特質,因此被歸類成冷硬派推理小說好像也沒有那麼難以令人接受。
或許自己會覺得有點抗拒讓本書被以前述方式歸類的原因在於,本書故事所描繪的人情世故並沒有那麼引起自己想窺探究竟的好奇心,其敘事進展的節奏沒有流暢到讓自己在閱讀時的情緒會被牽引到感覺緊張的程度,而情節的起伏轉折好像也沒有巧妙到會讓自己拍案叫絕。當然要求本書的表現達到前述水準或許是種苛求,畢竟本書的敘事情節是由多重軸線所構成,結構稱得上是工整縝密,而故事人物的形象也算被刻劃得立體有神,所以整體表現不能說是太過平庸普通。只是,雖然本書看得出是寫作功力不俗之寫手的作品,但是讀起來卻讓人有種少了一點什麼的感覺。或許應該這麼說,本書故事少了一道讓自己可以走入其中的門,沒有讓自己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或思緒,也沒有讓自己可以感覺很意外但又合情合理的情節轉折,雖然讀來不是沒有味道與風情,但是就是淡了一點,少了一點引人入勝的魅力。
本書故事裡的偵探,雖說應該要是一個可以撐起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但是說實話,其形象塑造與性格刻劃並不能說是相當成功,少了點立體感,也少了點味道。或許作者打的是一張安全牌,所以本書故事裡的偵探有著年逾五十、執業多年的智慧與幹練,也會因時因人展現出體貼善良、知所進退,但是就也是因為這樣太過偏向正面的人物設定,讓原本可以透過遊走在善惡間灰色地帶來製造出的人性衝突或矛盾,無法在本書故事中出現並發揮作用。即使故事情節裡有幫派組織與謀取錢財的陰謀,但是好像沒有那麼醜惡或奸巧,故事最後的結局是走溫情路線,甚至是帶點苦楚、讓人感覺微微心酸的浪漫。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本書沒有讓自己可以有所省思的人性描繪,所以也就讓自己在讀完後沒能留下什麼餘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