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クリーピー ラバーズ

日本推理小說家前川裕「クリーピー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收錄6篇作品。根據本書最後所附〈解説〉,本書是系列作品的第4部,前兩部作品都是長篇小說,而第3部則是與本書同樣為短篇小說集。自己並未讀過同系列的其他作品,不過由於本書各篇故事有著自成一格、具連貫性的背景設定與世界觀,所以好像即使沒有讀過同系列其他作品,要理解本書各篇故事內容也不會有什麼困難。
主角是專攻犯罪心理學的大學教授,透過其所開設的「犯罪相談所」或者透過其人際關係,遇到一些犯了罪的人,這些人帶著他們刻意形塑出來、片面不完整的事實,挑戰主角的推理能力。因為在各篇故事中犯了罪的人都是第一人稱敘事者,所以主角的人物形象便只能透過這些人的視角來描述,如此便讓讀者透過閱讀在旁觀主角的言行舉止時會有種隔層紗的距離感,而且因為第一人稱敘事者對於主角往往心存猜疑與防備,所以又會帶著有色眼鏡在解讀主角的發言或行動,如此更讓讀者會感覺在霧裡看花,對於主角的性格與情緒無法確切掌握。主角人物形象被描繪得理智冷靜與內斂神秘,跟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選擇採用的敘事手法,兩者之間或許存在著一種相乘的作用。如果不是透過犯了罪的人的第一人稱視角,主角可能無法被描繪得這麼疏離與特立獨行,但也是因為主角的人物性格被設定成理智冷靜到讓人感覺恐怖的程度,所以才適合從旁人的視角出發去書寫,因為要寫出不知道心內在想什麼的人的模樣,透過一個想跟這個人鬥智、一直在揣測這個人心理的人來敘述,就會很有效果與張力。
作者讓每個在各篇故事中登場與主角鬥智的人物,都是從其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敘事,也可以說是一種挑戰讀者的行為,因為設下謎題的人都自己站到舞台中央來表演了,所以被其障眼法迷惑,或猜不到其為誤導或隱匿而說出的謊言,就是讀者自己的問題。設計這樣的挑戰對於作者來說也是種挑戰,因為這樣的寫作手法,與書寫倒敘推理並不相同,其並沒有一開始就讓讀者知道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全貌、意圖或曾經做過什麼事,而是讓讀者與主角一起去揭開前述謎團,讀者不是只要去抓出作者所鋪陳的線索,證明敘事者就是眼前事件的犯人就好,而是必須要猜出,敘事者的真實身分、為何要接觸主角的動機、以及到底做了什麼事等等。
舉例來說,在〈不法監禁〉中,故事一開始便讓綁架主角身邊助手的犯人寫了一封自白書,但是卻沒有說明自己的身分與動機。而後主角登場,故事的敘事觀點也從第一人稱轉成第三人稱,以側寫的方式描述主角與事件關係人之間的互動。最後當主角揭開真相時,故事的敘事觀點又轉換回第一人稱,犯下罪行的人說明自己的心境與情感,並吐露自己對於主角的想法。讓在故事裡犯下罪行的人自己設局來挑戰主角與讀者,其實難度很高,因為很容易讓讀者感覺是故弄玄虛的匠氣,在鋪陳情節轉折時也很難做到讓人感覺意外卻又不會感覺突兀不合理的平衡。而要說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挑戰高難度寫作手法的表現如何,則自己的評價會是,不盡如人意但也還算是差強人意。
然而,要說本書各篇故事的最大賣點,應該還是作者透過描繪人類潛藏的扭曲慾望與異常情感,讓故事情節的展開帶有讓人感覺不舒服與驚悚的氣息吧!在〈倒錯者〉中,登場人物對於裝扮成少年模樣的女性有異常興奮的性慾,並且會在交媾的同時對對方施以暴力。而在〈気づいていなかっただけ〉中,主角的昔日同窗,曾經是警察卻變成黑道分子,透過偽裝成幫派因搶地盤而攻擊對手的事件,來殺害自己長年來想要報復的對象,但是這個報復行動的背後,卻是這個主角的昔日同窗對自己女兒所抱持之逾矩的情感與慾望。描述這樣的慾望與情感,就是要讓讀者有一種獵奇的感受,但是太過刻意斧鑿出來的獵奇感有時反而會減損閱讀樂趣。
在本書中自己讀來覺得比較有趣的是〈あなたの命〉以及〈アイヒマンの見た夕焼け〉,原因無他,就是這兩篇故事的情節轉折對自己來說是意外而巧妙。而〈動機なし〉則是自己覺得比較失敗的作品,因為情節轉折讓自己讀來感覺並不順暢,自己對於犯下罪行的人的心理與想法不太能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