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教室が、ひとりになるまで

日本推理小說家浅倉秋成的長篇小說作品,目前是2020年第20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候補作,以及第7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不論最後本書是否有得獎,其結合奇幻、推理以及青少年成長歷程等敘事元素,述說出風格獨特的故事,或許不應被簡單歸類成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群的輕小說,雖然其所探討的現實生活課題,自己讀來還是會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本書獨特之處在於,基於超現實幻想之背景設定所創作出的想像性情節,以及針對人類群體生活之殘酷現實所進行的探究,兩者之間有形成相互支撐的平衡。描述在高中校園生活中出現超能力者,部分超能力者濫用其能力,謀害同學卻偽裝成自殺,而其他超能力者則試圖阻止,並嘗試解除對方所擁有的超能力,這樣的故事情節可能會流於膚淺與浮誇,但是作者加入對人不必然可以融入群體、群體中勢必存在核心壓迫邊陲的暴力性格等課題的思辨,就有稍微為本書故事增加一些深度與廣度。
做為一部推理小說,鋪陳出謎團事件並讓書中人物搜集線索來推敲出真相,這樣的敘事情節轉折還是必要的。以奇幻的敘事元素來做為前述敘事情節轉折的基礎,是可以製造出相當戲劇張力但是難度也不低的挑戰。雖然不會受限於要讓書中凶手故布疑陣之手法符合現實的要求,畢竟能被想像構思出來的手法好像都已經被人寫過了,但是運用奇幻敘事元素也並非毫無限制。要形成具一貫性、邏輯縝密並能自圓其說的世界觀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整個世界觀在架構上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在故事情節中一一被建構,同時不能夠為了故事情節展開而便宜行事,隨意更改世界觀或跳出已設定的論述框架。舉例來說,本書主角在獲得學校中代代傳承之四種超能力的其中一項時,其被告知超能力傳承的方式以及使用超能力的條件限制,而前述設定便成為主角用來推理其他超能力者所隱匿秘密的線索與框架,不應被任意更動或調整。而本書故事情節在形成能自圓其說的世界觀上,算是表現得宜,沒有什麼瑕疵。
本書故事情節進展到中段時,讀者就已經知道凶手的真實身分,以及主角所必須破解的謎團是什麼。在存在目擊者的情況下,三名死者看似自殺的行動,如何可能是由凶手利用其超能力所造成,如果前述超能力不是操控或誘導他人意志的話,那凶手是透過何種手法來讓他殺在目擊者眼裡看起來會是自殺?基於其為本書故事情節所設立的世界觀,作者用了一個發想的轉換來為前述謎團提供解答,其讓凶手所具備的超能力是可以讓人看到幻象,所以凶手可以使用該能力來讓目擊者看到自以為真的假象,進而讓目擊者做出錯誤的證詞。
必須是在作者所設立的世界觀中才能成立的前述手法,要讓讀者讀來感覺合理,就需要作者所設立的世界觀有其前後呼應連貫的邏輯。而要讓故事情節的展開有懸疑性,但破解凶手前述手法之情節轉折又能超出讀者的預想,則作者在建構其世界觀的時候,便必須鋪陳出可以支持前述情節轉折的線索,讓前述情節轉折可以被融入作者所設定的世界觀中,但是又一直誤導讀者去預想凶手使用能力的對象是死者而非目擊者。因為有達到以上要求,所以本書故事情節會讓人在接受其世界觀的同時,讀來感覺有趣。
群體生活或許是人類社會運作的基礎,但人生而不平等,有人容易受歡迎、在群體中成為領袖,但有人就不容易融入群體、甚至會被排擠。想要離群索居的自由,對一些人而言或許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礎,畢竟其無法接受群體生活所設下的條件或標準,無法遵循群體生活所共同保有的價值觀。學校是強迫同年齡的人群聚生活的環境,當有人不斷強調同在一個班級應該感情融洽,所有人應該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時,想要獨善其身的邊緣人該如何自處,或許就是這些邊緣人在就學期間必須面對的課題。或許在現實社會中,人很難可以找到完全沒有他人的絕對孤獨與自由,人要生存就要跟群體妥協,改變或隱藏自己個性,去迎合或至少不去抵抗,群體生活其實幾近暴力的宰制與壓迫。或許本書的登場人物,為了保有自己的孤獨與自由而殺人,是太過誇張與偏激的行為,但是無法合群的人要如何逃離群體,或許真是個難解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