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潔白

根據本書書後「著者紹介」所言,本書作者青木俊在大學畢業後便進入「テレビ東京」從事新聞工作,有派駐香港與北京經驗,並在2013年離開電視台,而本書應該是其第二部小說。或許因為作者是新聞工作者出身,所以本書的文字風格可說是相當淺白直接,雖然有人物心理的描繪,但是通篇敘事並沒有華麗的裝飾,也沒有過度文藝腔的渲染與斧鑿,彷彿是作者投出一記快速直球,決定只靠故事情節來吸引讀者,而不靠文字修飾來增添敘事的韻味。
自己覺得,本書故事在敘述的情節是,龐大的司法體系如何阻止一場誤判無辜者死刑的冤罪得以昭雪,無辜者的女兒如何堅持一定要讓真相大白的信念,以及牽連其中的個人如何選擇做出認為符合正義的行動。當年犯下罪行卻讓他人代為受罰的真兇身分雖然是本書故事的最大謎團,但是本書故事的較多篇幅是在描述,想要翻案的人們如何突破司法體系的層層封鎖,而非當年罪行的重新調查;即使最後被揭露的當年真兇身分讓人意外,並且還是在故事中一開始就已登場的人物,但是這樣很符合本格推理小說原則的情節設計,卻因為本書故事鋪陳的手法,而讓真相的揭露顯得有點潦草而牽強。
其實,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明快,線性結構的進展讓人可以很輕鬆進入狀況,所以閱讀起來很容易感受到娛樂性,而情節的高潮起伏以及大快人心的橋段,都很恰如其分地讓人可以透過閱讀獲得情緒上的滿足。然而,也因為前述優點,對自己來說,本書犧牲了故事情節的厚度與質感,感覺上痛快來得太過容易,並且是建築在許多巧合之上,而正反兩方陣營也太過涇渭分明,意圖維護司法體系面子的勢力被描繪得刻板而平面。
本書言及了在1990年代被日本警方用來進行DNA鑑定的「MCT118法」,並提到了真實發生、透過再審重新進行DNA再鑑定來廢棄原有罪判決的「足利事件」。只是作者並沒有深入就這些真實事件或元素進行爬梳,而只是當做本書虛構故事的背景輕描淡寫帶過。自己並不會覺得這樣的處理有什麼問題,本書並非紀實報導,自然不應被苛責呈現真實的精準度與深度。然而,本書暗示性且單向地導引對「MCT118法」的全盤否定,以及將本書虛構事件的鑑定錯誤設定成資料造假,是讓自己覺得較為不妥之處,雖然為了營造戲劇效果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由於自己對於科學理性與方法的侷限有所興趣,所以這樣的情節鋪陳就會讓自己覺得有些不足。
書中有提及日本「四大死刑冤罪事件」之一的「免田事件」(另外三件是財田川事件、松山事件、島田事件),並透過短短幾段的引用文去呈現出「無罪になっても、誰もが無実を信じるわけではないという現実」,雖然是個毫不起眼的過場橋段,卻反而引發自己較深的體悟與省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