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

本書是日本2016年第15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的最終候補作《パスワード》改名後所出版的作品,除在日本已經被翻拍成電影外,中譯本也已經發行。對自己來說,因為電影宣傳讓自己有機會大致了解本書故事情節的梗概,所以便對本書感覺好奇,想知道作者如何將網路上個資外洩與虛構身分等議題結合連續殺人魔的題材而後玩出新意。
然而,當自己閱讀完本書後接著讀到書後所附的解説,發現解説給了本書相當的盛讚,只是即使如此,自己卻還是覺得前述大賞的評審們還是有點公信力,選擇讓本書停在最終選考的階段,因為畢竟本書給人的稚拙感還蠻強烈的,不論是在整合敘事元素或者構築敘事架構等面向,本書都有明顯瑕疵。
當然不可諱言,本書的題材算是新鮮有趣。故事的敘事情節從一個粗心大意的男性上班族掉了手機開始,竟牽連出犯案多起都不曾被發現的連續殺人犯,並讓男性上班族正在交往的美女派遣人員身陷危險當中。結合竊取個資、虛構身份、網路詐騙等手法,本書中的犯人讓每個被其殺害的人,雖然都是沒有什麼親友、離鄉背井隻身在東京打拼者,卻在死後仍被人認為其還活著,進而沒有人會去報案,警方也就不會展開調查,直到被埋藏在山裡的屍體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被人發現為止。而因為犯人撿到手機而身陷危險的美女派遣人員,在犯人利用網路犯罪手法一步步逼近並讓其身陷千鈞一髮危機時,一個具有核彈效果的秘密被揭開,也讓本書故事情節進展到最後有了出人意料的轉折。
不過,因為挑戰新鮮有趣的題材,所以更顯出作者寫作功力的稚嫩,進而給人一種小孩開大車的感覺。作者選擇採用多重視角的敘事架構,分別從犯人、美女派遣人員以及警察的視角出發,交替著開展敘事,但是卻沒有辦法讓從不同視角出發所開展的敘事有相同的品質,同時作者對不同敘事軸線的整合也是相當潦草而凌亂。
作者或者犯下新人作家常見的錯誤,就是企圖心太大,想說的事情太多,但自己的能力卻是無法回應自己的企圖心,進而無法好好收拾整理自己所拋出來的所有敘事元素。作者有些敘事元素處理得虎頭蛇尾,有些敘事元素則是處理得沒有必要的深入,讓人讀來整體有種失衡感,同時會很明顯感受的作者在進行敘事時捉襟見肘的窘態。
雖然作者在描繪警方辦案過程上的敘事是本書很大的敗筆,但是自己最介意的是,作者很潦草地交待犯人如何犯下連續殺人案的動機與緣由。作者很廉價地讓犯人是因為其幼時處境而對母親產生報復情結,才會執意殺害與母親具備同樣樣貌的女性,但是這種情節寫得膚淺,就會讓人感覺粗糙,甚至會質疑作者的政治正確性。
因此,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就像是在淘金一般,要從被作者寫壞的故事裡,找到自己會覺得有趣的地方。不過,必須很持平地說,作者在本書中拋出的敘事元素,有些還算是有趣,甚至可以觸發人去想點什麼,所以閱讀本書也不能說是完全負面的經驗。例如,犯人留下被害人的手機,並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製造被害人仍然活在世上的假象;雖然深入探究前述敘事情節還是會有在現實上說不太通的做作感,但是至少作者點出了,現代人聯絡感情的方式已不再是物理上的距離拉近,而是在電子通訊世界裡的資訊交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