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東京都同情塔

日本小說家九段理江的作品,為第170回2023年下半期芥川賞受賞作。本書被說成是「生成A I時代の預言の書」,甚至出現其內容是用生成式AI寫成的流言,讓作者必須出面闢謠,澄清其只有在表現生成式AI回答人類問題時,才會引用AI所生成內容。然而,自己在讀完本書後,不僅感覺那些描寫所謂生成式AI回答人類問題的內容有可能是捏造出來的,因為其有點誇大AI的「理解能力」並賦予其某種「個性」,更認為本書內容不可能是用AI所生成,而應該只是AI拼貼既有文本的拙劣模仿。

還重視敘事結構的工整與敘事鋪陳的流動與轉折,或許正是代表自己已跟不上小說這個文體的進化速度,無法欣賞那些要求讀者要自行把破碎而雜亂之文本重組起來、剪裁其中枝節與矛盾、並發揮聯想力黏合斷裂環節的作品。多重視角、時序跳轉、拼貼異質文本素材,是作者展現創作企圖心、充滿實驗精神地要嘗試敘事的各種可能性,還是作者其實只是打了一套花拳繡腿,是在即將黔驢技窮之前的一場虛張聲勢?

本書故事其實讀來並非感覺無趣或平淡,甚至可以說作者其實構思出一個新鮮有趣的題材,只是其野心過大或其執行能力跟不上想像力,拼湊太多素材卻無法一一妥適處理。女性建築師受託在東京都內設計並建造一座用來收容受刑人的塔,而其將受刑人界定為需要被同情的人,而不是應被懲罰的犯罪者。一個打破陳規或顛覆常識的概念,總難免會與現狀有格格不入之處,如果再加上提出概念者在為概念辯護時,與其個人經驗產生矛盾,書寫這樣內容的敘事便可能撞出蠻精彩的戲劇張力。然而,作者像是要嘲諷當代公共領域混亂失序、言論素質良莠不齊等現象,便把本書故事寫得讓人讀來感覺脈絡紊亂、想法龐雜,總是起了自問的頭,卻不收自答的尾,無法理解作者除了用虎頭蛇尾的哲學辨證來攪動讀者思緒外,到底想要告訴讀者什麼。

女性建築師無意間在路上看見外貌俊美但比其年輕許多的店員,便主動向其提出約會邀約,而這個店員之後便在建造完成之收容受刑人的塔中工作,而建築師則在塔完工後不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寫書倡議犯罪者應該被同情而不是被仇視的人,闡述其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而受到這個想法啟發的建築師,便把這個想法與其對語言以及預知未來的觀點放在一起,進行一場自言自語的腦內辯論。作者不打算寫出一部有起承轉合的科幻小說,對於人類在追求公義與平等路上有進有退,以及在追求效率時卻反而面臨退化危機等現象進行有體系或有結構的批判或嘲諷,而是一再要讀者感到困惑,無法預想作者接下來會開展出來的敘事內容,更沒有打算告訴讀者,在其無法辨識出敘事情節的樣貌或結構時,是否該界定本書內容為一篇故事或一部小說

語言表述讓事物、現象、以及存在於事物與現象間的關係,得以被認知與區辨。當人類不做出表述,或將表述的工作交給機器去生成,這時候人類便也放棄了發揮表述力量或去對抗表述力量的機會。如果勉強說自己從閱讀本書故事中得到什麼啟發,或許就是前述想法,雖然這可能只是在複誦自己已知的觀點。要讀者從雜亂無章之敘事的字裡行間中自行找到啟發,這樣的作品或許讓自己給予太高評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