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XI 誰が書いたかシャーロック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11部作品。這次作者把謎團事件的層次拉得更高,雖然之前也有寫過像是灰姑娘童話的起源等、涉及有國際知名度之經典文本的虛構爭議,但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卻是直接寫出,Arthur Conan Doyle可能不是《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的作者,而真正的作者Bertram Fletcher Robinson可能是被謀殺。本書故事從疑似是Robinson原稿的文書被發現開始寫起,而「英国文学史検証委員会」委託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來鑑定文書的真偽,其中一人便是系列作品主角,因為其解決過好幾起涉及文學出版的謎團事件。然而,作者為本書故事構築出一個如此恢弘的框架,卻將敘事情節展開收束在一個結構破碎而基礎薄弱的點上,這樣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可惜。

主角沒有證據證明,但仍指控或暗指,委託鑑定原稿的人涉嫌簽賭,其想要透過偽造的文書來推翻Doyle的作者地位,並藉此從賭局中獲取暴利。主角質疑被發現文書有問題之處在於,在文書中有寫到當時英國報紙應該不會報導的日本歷史事件,而被拿出來證明該事件有被報導的文本內容,卻又寫到在宣稱是報導當時不可能得知的資訊。一場有王儲出席的調查結果發布會,主角在現場一舉推翻他國專家學者的主張,但是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整齣荒謬劇如何收尾,作者並沒有多做說明。主角像是一針見血般地指出文書的問題,但即使作者有解釋這個問題或許只有日本人才會意識到,而讀者也不去質疑他國專家是否都會忽視前述問題,但這樣的敘事鋪陳卻仍有,為何偽造為原稿的文書會在一開始就寫到涉及日本之新聞事件的矛盾之處,因為明明不是沒有其他可選擇的事件,而選擇日本歷史事件又不符合作者所說的歐洲人價值觀。

簡而言之,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書寫的謎團事件,讓人讀來會覺得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同時又有不盡合理的破綻。但是本書故事像是用料不惜血本之拼盤一樣的敘事內容,卻讓前述瑕疵變得可以被接受,因為可以將之視為,作者只是無法在有限篇幅中面面俱到,創作企圖心過大而無法用一部作品來執行。

每個國家、族群或文化,或許都有像是意識形態般的心智地圖,其中標示著可以被看見的地理區域,以及會被漠視或用偏見概括之疆界以外的世界。不論資訊量如何爆炸、資訊傳遞系統如何發達與無遠弗屆,只要發布資訊、有權篩選資訊與接收資訊的人們,有著共通的心智地圖,則原本空白或形象模糊的部分會持續維持,而過量的資訊只會一直堆疊在那些一直被關注的地方。如果在20世紀初的英國,發生在日本的事情根本不會被關注,那麼到了現在,英國人是否有更在乎日本這個國家嗎?那些總是說人要培養世界觀的人,是否有反思其所說的是誰的世界觀呢?

前作創下驚人銷量,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又讓主角的新作成為直木賞的候補作。主角已經不再是在同系列初期作品中那個在文壇載沉載浮、掙扎著想要靠寫作闖出名堂的初出茅廬小說家,雖然年紀尚輕、資歷也還算淺,但一路以來解決諸多事件,也是另類增加了主角的知名度。然而,曾經相互扶持與交心的同業者,一旦在同一個樓梯上走到不同階段,則難免會對彼此有五味雜陳的情緒與顧忌,除非有深厚的羈絆,不然很難不漸行漸遠。在本書故事中,主角被同樣作品成為候補作的作家用大型犬攻擊,這個舉動所傳達出來的扭曲恨意與怨念,看似偏激異常,卻又不能不說它就在人性的陰暗面裡。

即使創作出全球家喻戶曉的虛構人物,不等於作家在現實生活就會體現其筆下人物的某些特質,更遑論其會是個毫無缺點或爭議的人。Doyle也是個人,即使有天賦的才華,但是還是會有其偏狹之處,會有負面情緒與性格缺陷,在某些處境中會顯露窘態或醜陋的一面。所謂的零負評到頭來都只是虛構與想像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