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如果學術應該有個標準…

今天友人打了電話給自己,在有點迂迴的狀況下告知、希望自己可以幫他看看他寫了14萬字的博士論文初稿;而聽著他所描述的事情經過,自己那種無聊管家婆、比皇帝緊張的太監性格有無法節制地出現,在過剩而不體貼的正義感氾濫的情況下,自己的尖銳批判讓對方退縮了他的要求,雖然之後自己還是致電表明,自己願意幫他看看然後提出一些可能會被其他人問到的問題(誰叫自己總是只能用favour-based approach去經營人際關係,不能幫到別人所託就會讓自己有所愧疚)。
但是在國內念博士真的就是這樣的光景嗎?指導教授叫學生自己在家寫完初稿,首次meeting就隨手翻閱然後不負責任地告知學生可以去找口試委員,可以在三個月後畢業;如果朋友真的是研究能量豐厚或想法特別鮮活,或者這樣的結果表示其指導教授放任友人的自由發揮;但是自己可能是偏見的觀察卻是感覺,那種只是為了獲得學位的隨便與勢利,讓這個博士研究失去了其應有的水準要求。
或者就是這樣吧!自己的長官也才能以其實力取得博士學位。只是這樣,也難怪博士即失業,滿街跑的高學歷卻讓人無法找出其所能發揮的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