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郊遊

上週六去看了一部電影,是名導蔡明亮的劇情長片作品,其獲得2013年第70屆威尼斯影展(The 70th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評審團大獎(Grand Jury Prize),也在同年的第50屆金馬獎中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兩項獎項。
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是《Stray Dogs》,直接翻譯好像是「流浪狗」。導演選擇用精緻構圖、幾何光影很有美感的影像畫面,去呈現父親與一對兒女三人在城市中的流浪生活:靠著在路邊舉廣告牌賺取薄酬的中年男子父親,平日在大賣場遊蕩並與父親住在廢棄建築物中的兄妹兩人,劇情完全沒有交代為何三人會淪落到這樣的生活狀態,甚至沒有太多的對白可以讓觀眾去探知角色的內心與情緒,只有片段且斷裂的個別橋段,就像歷史的斷簡殘篇一樣,需要故事的觀眾必須靠自己去拼湊與想像。
在一篇自述的電影簡介中,導演說到電影中唯一一個女性角色,介入主角的單親家庭奪取他的小孩,因為一些因素導演突發奇想地用了三個女演員演同一個角色,而「後來拍出來,他們是不是在演同一個角色,好像也不重要了」。這個女性角色好像是孑然一身的大賣場員工,有潔癖且會餵食流浪狗;在遇到生活條件跟流浪狗沒有太多差別的兄妹後,便把他們接回家中,讓他們就學並過社會通念中人類小孩該過的生活。同樣地,搶奪小孩的過程完全沒有情節的交代,而是透過隱晦意象的場景來表達。
電影最後收在女子與父親互動的一場戲,單一鏡頭下,女子哀戚而父親飲酒,父親將手搭上女子但女子卻頭也不回地離開,而後父親也跟著離場;這樣的結局有很多可能的解釋,但是在女子與父親個別有過何種際遇、彼此之間又是何種關係等情節、並未被電影劇情交代清楚的情況下,所有解釋都是觀眾自己的選擇偏好,而觀眾所感受到的是影像語言沉靜蕭瑟的美感、還是影像語言所渲染出的沉痛或心酸,或者也是看觀眾自己觀影的立場與角度。
對自己來說,一個悲傷哀戚的故事拍得如此曲高和寡,到底有什麼意義或價值?當觀影者是時尚光鮮或自命品味高尚的藝文雅痞時,耽美的影像語言能夠帶給他們什麼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