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The Thirteen Problems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11部作品。本書為作者在1972年所自選的十本偏愛作品之一,而作者給的選擇理由相當簡單:「a good series of stories」。本書為「Marple系列」的作品,而作者在其中使用了一個雖不能說沒有創意與巧思、但其實仍脫不出刻意匠氣的框架,來整合串接13篇實為獨立故事的短篇小說。前述框架其實沒有讓個別故事的實質內容產生任何進一步的互動、呼應或連結,但是透過設定在聚會中複數參與人物各自講述出一個謎團事件讓在場其他人推理事件背後真相的敘事形式,作者讓Marple這個偵探角色的獨特形象更加鮮明。雖然Marple做為一個特色人物,在書中的鮮明形象不見得帶給讀者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實感或貼近生活的日常感,但是做為通俗娛樂小說,其讓閱讀所能產生的趣味性,或者比人性刻劃是否能夠發人省思或觸動人心更為重要。
做為一個不曾離開所居住小鎮的獨居老婦人,Marple感覺並非見過大風大浪或者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人;然而,在眾人不看好甚至質疑其推理能力時,主張人性是有其共通之處、從小鎮瑣細日常八卦中也能見微知著地悟出大道理的Marple,卻總能撥開籠罩在謎團事件上的迷霧,在眾人迷失方向時精確指出事件背後真相。雖然表面看來是個總在從旁審視,或者說難聽一點,從旁窺探他人生活的普通婦人,但是Marple卻能活用其侷限在小鎮範圍內的生活經驗與知識,並將之幾乎最大限地發揮來整理分析事件的相關事實,這樣的反差被作者反覆操作來產生個別故事的娛樂性與戲劇效果。做為一個辨識度很高的「神探」,Marple這個人物不只個性風格獨具,更是體現作者獨特的人性觀察角度與美學。
不過,做為一本在1932年首度發表的推理小說,在其中個別故事裡被使用來隱蔽真相或混淆視聽的詭計,時至今日讀來,有些已經略顯簡單或者不合時宜。當然,前述問題的成因之一或許是,後來的推理小說作家參考了或甚至是模仿了本書故事中的橋段,而任何一個會讓人在第一次讀到時感覺意外與驚喜的巧妙構思,都會因為後續模仿者眾而逐漸平庸化。自己在讀完後有個印象是,在本書故事中太常出現運用張冠李戴手法來製造錯誤認知的詭計(當然,這是沒有經過仔細分類統計的主觀判斷),而由於這些詭計可以被某個程度地類型化,所以也就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減損自己對個別故事結果的驚喜感與期待度。
在〈Motive v Opportunity〉中,作者設計出以隱形墨水書寫遺囑而後讓文字消失,藉以製造不可解現象的詭計,而這個詭計讓自己讀來頗有印象。然而,對自己來說,這個印象卻是正面與負面評價參半。當隱形墨水這種在日常生活不算常見的物品,出現在一篇自己期待會有一定表現水準的短篇推理小說中並成為破案關鍵時,自己不免會懷疑,作者是否是過於便宜行事,所以偶爾馬有失蹄地對於謎團設計失去應有的嚴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