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宝島

第160回2018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受賞作。本書故事的背景情境是1952年到1972年間的沖縄。在1952年時雖然因為舊金山和約生效所以同盟國軍事占領日本告終,但是沖縄仍受美國軍方統治,做為美國參與韓戰與越戰的前線補給基地,直到1972年美日雙方簽訂沖縄返還協定後,沖縄才回歸由日本政府來治理。在本書故事中,受美國軍方統治的沖縄面臨與殖民地處境相仿的種種問題。在有差別待遇的強權治理下,沖縄島民忍受著美國軍人的橫行霸道甚至非人道惡行,而積怨甚重的島民們,隨著政治局勢演變與社會事件頻傳,其反美情緒便發展成示威行動與政治抗爭。
在前述時空背景中,作者書寫出兩男一女三名主角橫跨20年的際遇發展。將前述三人羈絆住的是,在一場闖入美軍基地奪取物資的行動中下落不明的年輕英雄,而分別是年輕英雄之胞弟、摯友與戀人的三人,在前述行動失敗後,便各自走上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被英雄音信杳然的狀態所牽制,但是動盪紛亂的時代局勢仍然逼迫著三人走向各自不完全由得了自己的命運,並在有限的空間中做出各自相應的選擇。沖縄的政治定位、個體的身分認同、在強權統治下因為區隔差別與不公不義所引發的種種悲劇等,讓為求生存而在殘酷現實中所為的掙扎,變得更為沉重、更為茫然、甚至更為虛妄,而故事主角們所追求的安身立命與自我實現,也變得必然會牽扯到破壞、危險、變動或陰謀等,讓每次的選擇與行動都帶有不知會產生何種效應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知自己如果不做出如是選擇或行動是否會有怎樣不同之結果的無奈與身不由己感。從此角度來觀之,本書的情節設定是很有發揮空間的,而本書故事題材所帶給讀者的新鮮感,也讓閱讀本書會感覺有趣的機率大大提高。
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表現像是一個因飢餓而極度瘦弱的人,即使穿金戴銀、濃妝豔抹、穿著入時,也顯不出福態與貴氣,即使題材頗具新意且敘事格局恢弘,本書敘事的結構不夠嚴謹、人物性格與心理的描繪流於表面淺薄、情節的戲劇張力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等問題,都讓本書故事讀起來有種隔靴搔癢、一直想生火卻總是只有一片煙的感覺。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二元對立下,如果不是讓善惡分明到淺顯易懂,就是在善惡之間加入許多灰色與模糊後讓善惡不再可以簡單被斷定;但是本書卻一方面規避讓善與惡涇渭分明,另一方面卻又像是吝嗇於使用顏料般地不願添加足夠模糊黑白間對比的其他顏色,所以就讓本書故事有種是非黑白對立的衝突不夠強大或震撼,利益糾葛、權力鬥爭、多方角力等也不夠到位的平淡感。或許可以這樣說,本書在把敘事的時序拉長後,想要放入多重勢力的相互牽引或對峙來增加敘事內容的厚實感,但是作者所設想的多重勢力既不多重也不複雜,反而讓敘事顯得有點雜亂失序。
當然,作者在本書中或許不是想要書寫大時代,也沒有想要去描述一個動盪時局的野心,其所想要書寫的故事是,三位主角在不安定的時代中,遭遇種種變故後如何尋求自我定位。但是如果作者的創作概念是如此,則對自己來說,本書的表現至多只是差強人意而已。本書的三位主角並沒有被很深刻地刻劃出一個鮮明與立體的形象,雖然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書寫個別主角的心情與思緒,但是自己讀來的感覺卻像是在看作者創作抒情散文,空有華美詞藻但沒有貼合敘事情節與人物,進而少了點觸動人心的感動。
或許應該這麼說,本書一開始讀來讓人有所期待,同時感覺生趣盎然 ,但是一路讀下去後便感覺越來越平庸無奇,讓人感覺有種氣球被吹破的幻滅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