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どこかでベートーヴェ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自己所購入者為在2016年5月所出版的単行本版本,但是卻拖到其文庫本版本在2017年5月都已經出版之後才拿出來閱讀,看來自己真的要改變一下衝動購書的壞習慣,沉重的庫存壓力以及沒有成本概念的花費,都是已經變成不得不面對的嚴重問題。
本書的〈プロローグ〉將本書所述故事連接到過往系列作品的世界中,同時也界定了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時空,其是發生在系列作品主角的高中時代,也就是說是一個存在於敘事者回憶中的故事。這次作者還是透過敘事者的眼光來側寫系列作品主角,而敘事者眼中的系列作品主角,是個不容易被定性、並存著歧異甚至矛盾之特質、會令人產生複雜情緒、又時而讓周圍人感到意外的獨特人物;從完全陌生的轉學生到事件結束後必須跟著轉調的父親再次離開,短短半年的相處時間,系列作品主角帶給敘事者以及其他音樂班同班同學相當強烈的震撼與刺激,而伴隨著一名同學在學校遭逢土石流意外當日被殺身亡的事件發生,這些刺激所引發的效應是相當負面,甚至可以說是展現了人性的狹隘與醜惡。
或者可以這麼說,前述人性的狹隘與醜惡是本書故事較吸睛的部分。系列作品主角不世出的鋼琴天賦,讓其轉入之音樂班的所有同學明確感知到自己的平庸與不足;當系列作品主角被當成殺人事件嫌疑人、又因為其父親的職業而讓警方對其輕放,音樂班同學對天才的嫉妒情結演進成敵意,而後當系列作品主角因為聽力障礙發病而不得不中斷其在文化祭活動中的鋼琴獨奏,前述敵意就進一步演變成排擠甚至霸凌。作者透過敘事者的省思以及音樂班老師的發言,去檢視天賦僅存在於少數人身上的不公平,以及選擇以音樂為職業的困難等現實。當作者在〈エピローグ〉中交代敘事者最後並未成為專業音樂人之同時,作者也為系列作品丟出一個令讀者意外的展開,一方面讓本書的寫作變成是敘事者對於其在本書所述故事中所犯罪行的懺悔,另一方面也讓本書所述故事與當下的現實有了某種微妙的連結。
然而,就殺人事件謎團設計以及解謎推理的鋪陳來說,本書的表現僅差強人意。由於沒有架構出太繁複的人際關係,所以即使本書所書寫的殺人事件因為天候與災害等非人為因素而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物證,卻仍然不會讓人讀來覺得其有難以捉摸其樣貌的懸疑感。事件背後所涉及、建設公司與地方政府間的利益輸送,雖然是罔顧人命的官商勾結並讓蓋在不該蓋地方的學校遭逢土石流災害,但是由於作者僅是把其當成背景而沒有深入書寫,所以其讓讀者有所省思的力道便減弱不少,也讓本書跳不出青春推理小說的框架,無法讓社會派推理小說元素在本書中進一步發酵。從這點來說,本書讀來是給自己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對於作者的「不完全燃燒」有種淡淡的憤慨與遺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