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His Bloody Project

2016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本書以整理串接不同類型文本之形式來書寫一起虛構的駭人聽聞犯罪案件,一個生長在19世紀後半蘇格蘭高地小聚落之佃農家庭的17歲青少年,殺害了當地治安官(constable)及其女兒與稚子。在本書中被以較長篇幅呈現的內容有二,一是犯下殺人案件之青少年在獄中所寫的自白,另一則是青少年在法庭受審時的證人交互詰問過程。前者的描述詳細地交代了,青少年家庭如何與治安官結怨,以及前者如何被後者權威霸凌,而無法再隱忍受到霸凌成為青少年犯案動機;後者則是突顯了,青少年在犯案時是否有精神障礙並得以因此阻卻違法,是在法庭上兩造攻防的焦點。
然而,作者用這樣偽裝成呈現多種檔案文件的歷史資料考究形式,虛構出一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特定歷史文化情境中的犯罪事件,其創作意圖所想傳達的訊息應如何被接收與解讀,讓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好好地思考了一下。當然,本書讀來是有趣的,其做為小說的故事性與張力都有相當水準,完全沒有因為在表現形式上刻意耍花招(對自己來說是這樣,更簡潔直接的敘事體例或不會讓本書題材的發揮受到侷限,而作者在形式上的選擇或是出自於增加虛構之歷史感與客觀性的動機)而減損了小說敘事的質量。只是,即使本書是個值得一讀的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能啟發或觸動什麼,卻又是另一層次的問題。透過所選擇的形式,作者交代了犯罪者自己所認知的不公不義與自我受到壓抑的現實,以及鑑定犯罪者心理狀態與評價犯罪行為的複雜與困難;而作者所提供的多重面向資訊,給自己最直接的觸發是,讓自己省思到,去解釋一樁犯罪行為的事實再現與詮釋論辯過程,不見得比駭人聽聞的犯罪行為本身更不具戲劇張力與故事性。
書中呈現了一份犯罪人類學專家針對犯下殺人案之青少年所做的調查報告,報告以該專家第一人稱敘事形式呈現其調查以及心證形成的過程,並呼應之後在法庭庭訊過程中該專家所提供的證詞。這個部分的敘事有趣的地方在於,其不著痕跡地呈現出,當時宣稱為「科學」的理論所隱含的意識型態與偏見,同時進一步呈現出,鑑定犯罪者精神狀態的作為,可以有多少鑑定人主觀詮釋甚至是臆測的空間。並不是說精神鑑定毫無可信度或者完全不該被採納,而是說應該去正視這個作為本身要宣稱為「科學」的侷限性,以及認知到鑑定人必然涉入主觀並要求其對所隱含價值負責。
在偽裝成歷史事件資料考據的形式之下,本書敘事的實質內容有其廣度與深度,而不會是一發燦爛煙火,短暫點亮一片絢麗夜空,卻除了驚嘆外沒有留下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