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換個說法的神妙

前幾天看到一則電視新聞報導,台灣人赴澳洲「度假打工」,在牛肉工廠切牛肉、一天工作十小時、兩年存到百萬台幣的人生第一桶金。新聞中還說有夫妻一起去澳洲打工,回來時帶著四百萬存款,準備購屋置產。
切牛肉、收成水果等都是出賣勞力的工作,在澳幣強勢的今日,當地工資水準相較於台灣的辦公桌初階工作,自然是優渥許多;自己並不是認為工作有甚麼高低之分,只是這種從本地輸出勞力、到薪資水平較高的國家從事對方國家居民不會做或者缺乏勞動力去做的勞動工作、迅速累積在本地累積不到之財富的故事情節,不也就是那些菲律賓或印尼的朋友來台灣打工的故事?他們也是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是打算買房、或者做點小生意脫離貧困,這樣跟台灣前往澳洲從事勞力工作的人並無太大不同,切牛肉十小時跟家庭幫傭照顧老人,都是辛苦的工作。
以前就不斷有人說,台灣可能未來會成為像東南亞國家般的勞動力輸出國,現在看起來似乎正在應驗那樣的預言。
當然這沒有什麼好或不好,也不是什麼高尚卑賤的問題;只是自己對於「度假打工」這樣的美好修辭使用感到佩服,同時也對於只強調獲利這樣的修辭策略感到興趣:我們去澳洲就是度假打工、別人來我們這裡就是討生活,只要是能賺大錢,要怎麼看待自己在做的事情都是有無限解釋的空間與可能。論述的建構性格,真是神妙。

沒有留言: